260年,司马昭拒绝陈泰建议,没有处死贾充,还封他为安阳侯。司马昭看来,贾充是大功臣,却不曾想西晋的大好江山,毁于贾充之手。 太康三年(282年)冬天的一场国葬,打破了洛阳城的寂静。享年六十五岁的贾充带着"武公"的谥号和太宰的追赠官职离开了人世。晋武帝司马炎亲自到场,神情悲痛,按照对待霍光和司马孚的最高规格安排了这场葬礼。 但若将时光倒推二十二年,回到那个甘露五年(260年)的夏日,有谁能想到这位当时险些被处死的重臣,竟能善始善终,荣华富贵地走完一生? 那是个闷热的下午,曹魏皇帝曹髦带着宫里的卫兵和奴仆,亲自披挂上阵,誓要讨伐权臣司马昭。他怒气冲冲地率军向司马昭府邸进发,喊出了那句万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情急之下,贾充带领几千名士兵前去阻拦。 "陛下请回宫!"贾充高声喊道,但面对皇帝的威严,士兵们不敢举兵相向,只能不断后退。 场面一度陷入僵局,直到贾充身边的太子舍人成济急切地问:"我们该怎么办?" 贾充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低声说道:"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用问吗?" 成济闻言,立刻上前刺杀了曹髦。皇帝倒下的那一刻,历史也随之改写。 曹髦之死震惊朝野。司马昭为摆脱嫌疑,当众痛哭,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必须杀贾充!"陈泰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地说,"他是此事的主谋,只有处死他,才能向天下人交代!" 陈泰是陈群的儿子,在朝中颇有威望。他的提议得到了众多大臣的附和。司马昭沉思不语,退朝后一整天都闭门不出。 第二天,司马昭宣布了他的决定:只处死直接行凶的成济及其家族,贾充却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因"功劳"被加官进爵,封为安阳乡侯,统领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 这一决定背后,是司马昭的深思熟虑。贾充自幼承袭父亲贾逵的爵位,后来跟随司马师平定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司马师死后,他又成为司马昭的得力助手,曾代表司马昭巡视各地,探查诸葛诞等将领的态度,为镇压诸葛诞立下大功。这样一位亲信心腹,如何轻易弃之? 更重要的是,处死贾充无异于承认司马家族谋害皇帝的罪名。而且,若因一时舆论就杀了忠心的下属,将会寒了所有追随者的心。司马昭心中明白,尽管牺牲一个成济家族可以平息部分怒火,但保全贾充,对自己未来的大业更为重要。 他怎能想到,正是这个决定,让贾充有机会继续在政坛翻云覆雨,最终将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的傻儿子司马衷,埋下了西晋覆灭的祸根。 西晋第三位皇帝司马衷登基的那一天,洛阳城内鼓乐喧天,百官朝贺。谁也不曾注意到,站在太后身后的那位中年女子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她就是贾南风,贾充的女儿,新皇帝的皇后。 回望十几年前,贾充因弑君案免于一死后,更加谙熟于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贾充被封为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升为鲁郡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贾充开始精心布局家族婚姻策略:将女儿贾褒嫁给司马炎的哥哥齐王司马攸为王妃,又打算让另一个女儿贾南风成为太子司马衷的皇后。 但此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危机差点打乱了贾充的计划。泰始七年(271年),长期与贾充不和的侍中任恺和中书令庾纯抓住机会,建议司马炎派贾充去边境镇抚鲜卑入侵。 "陛下,秃发树机能侵扰秦州和雍州,我们需要一位有威望和智谋的重臣前去镇抚边族,贾充大人正是不二人选。"任恺表面恭敬地提议。 司马炎欣然采纳,命贾充加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出镇长安。贾充明白这是政敌设的圈套,却无法推辞,只好磨磨蹭蹭地一日行军不过三十里,拖延着向边境前进。 就在贾充即将远离权力中心时,谋士荀勖献上一计:"何不让你女儿贾南风与太子完婚?如此,陛下自会留你在洛阳。" 这个计策却遇到了阻碍。司马炎听闻多位大臣反映贾南风长相丑陋且性格善妒,并不适合做太子妃。面对困境,贾充豁出去了,他贿赂司马炎的皇后杨氏,请她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杨皇后果然没让他失望,很快,丑女贾南风成了太子妃。 贾充重新回到权力中心后,立刻对政敌任恺施以反击。他向司马炎推荐任恺为吏部尚书,表面是升职,实则是让他公务缠身,减少与皇帝见面的机会。随后又多次暗中离间,使得任恺被一次次免官,再也无法威胁自己。 最具深远影响的是,当司马炎因司马衷智力低下而犹豫是否立他为太子时,贾充和女儿贾南风出主意找了枪手代替司马衷参加考试,让这个傻皇子顺利通过了皇位继承考核。 太康三年(282年),贾充临终前还担心会因为得罪太多人而获得不好的谥号。然而司马炎对他格外厚待,不仅否定了群臣提议的"荒公",反而赐谥"武公",并以最高规格安葬。 贾充死后八年,司马炎也离开人世。愚钝的司马衷登基,贾南风开始垂帘听政,西晋朝局迅速陷入混乱。贪婪残暴的贾南风引发了后来的八王之乱,进而导致五胡乱华,中国陷入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战乱。
刘邦为什么一统天下那么快?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