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顺皇帝•2 东汉纪•2/13孝顺皇帝•考注:樊英、杨厚、黄琼、伯夷、柳下惠、刘逸、张楷、李固、李郃, 【考注】 ①、樊英:东汉安、顺帝时期易学家、术数名家,字季齐,南阳鲁阳今平顶山鲁山县人。幼年到三辅、今陕西西安周围地区学习《亲氏易》,后隐居于壶山。樊英著有《易章句》世称樊氏学说,在学术上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后来身为一个县令就名动朝廷的陈寔,少年时也跟随过樊英学习。“英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以图纬教授。颍川陈寔,少从英游”。颍川陈宜是樊英学派的继承人,传播和发展了樊氏学说。樊英长期隐居,收徒讲学。习京氏易学,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着《易章句》,今不传。是渊博的儒生,即所谓的大学问家,这一点无可置疑。《后汉书》记载樊英先生从小就在三辅受业,通晓《五经》,尤其对《易经》尤为精通,乃是当世的权威性人物。又传其曾为易学著作《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作过传注。 ②、杨厚:字仲桓,广汉新都人,生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即公元72年,卒于桓帝永兴元年即公元153年,终年82岁。少学父业,精图谶学。永建二年公元127年,顺帝遣使特征至长安,拜议郎。累官侍中。每有灾异,厚辄上消救之法。然时当阉宦专政,言不得信。梁冀为大将军,欲与相见,厚不答,因称疾求退。归,教授门徒,多至三千余人。卒,门人私谥曰文父。厚有文集二卷,《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③、黄琼:字世英;公元86年出生于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云梦。东汉时期名臣,尚书令黄香之子。黄琼应征入朝,开始任议郎,稍后迁任尚书仆射,不久,升任尚书令。永兴元年即公元153年,升任司徒。永兴二年即公元154年,调任太尉,位居三公。延熹二年即公元159年,被封为邟乡侯,今河南颍川县,赐给食邑千户。延熹四年即公元161年,免黄琼太尉之职,后复职为司空。公元164年去世,终年79岁。 ④、伯夷:商末孤竹国君长子!伯夷,子姓,名允,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一带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这有违父命,于是离开了。伯夷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极力劝谏,但武王不听。于是他隐居在首阳山,因为坚决不食周粟而饿死。 ⑤、柳下惠: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亦字季,春秋时期,公元前720年出生于鲁国柳下邑、今安徽亳州利辛县,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曾任他担任过鲁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新泰“三圣”之“和圣”。公元前621年去世,终年100岁。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其墓在山东平阴展洼村,当地人又称之为柳展雄。鲁僖公时,柳下惠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他因秉公事职,无视权贵,曾三次被谗毁而遭罢黜官职,却没有到别的国家寻求政治上的发展。他因“坐怀不乱”一事,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公元前621年,他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百岁,私谥“惠”。柳下惠死后,门生为他撰写悼文。《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 ⑥、刘逸:字大过,东汉时期,安众人;曾为太常。汉灵帝熹平五年即公元176年,代许训为司空。次年被免职。 ⑦、张楷:字公超,张霸子。东汉时期的隐士学者;终年70多岁死于家中。精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甚多,隐居于弘农山的住处因之成为集市。累有辟举,皆不应。传说张楷能作五里雾,即在五里范围内能使云雾迷漫、笼罩。桓帝时曾收捕狱中。 ⑧、李固:字子坚,公元94年出生于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东汉中期名臣,司徒李郃之子。公元147年被杀害,终年54岁,墓陵位于城固县柳林镇李固庙村。李固年轻时便博览古今、学识渊博,屡次不受辟命。后被大将军梁冀任命为从事中郎,后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成功平息两地的叛乱,之后对朝廷屡有谏言。历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顺帝驾崩后为梁皇后所倚重,但受到梁冀的忌恨。质帝驾崩后,与梁冀争辩,不肯立刘志即汉桓帝为帝,最后遭梁冀诬告杀害。 ⑨、李郃:东汉安帝朝司空!字孟节,汉中南郑今陕西省南郑区人。东汉大臣,国子博士李颉的儿子,名臣李固的父亲。汉安帝时期,接受公车征辟,起家大将军邓鸷掾。汉和帝时,出任汉中户曹史。举孝廉出身,历任太守、尚书令、太常卿。元初四年即公元117年6月21日,出任司空,多次指出朝政得失,因事免官。汉顺帝继位,凭借拥戴之功,出任司徒,年老回乡。八十多岁,病死在家中。
《纲鉴易知录》东汉纪•孝顺皇帝•2 东汉纪•2/13孝顺皇帝•考注:樊英、杨厚、
快乐开心正明
2025-03-13 00:48: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