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十六岁到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十二岁回家乡务农结婚,一年辛勤劳动只获得微薄的收入,夜晚兼做村里的更夫,八年后去世。
孙达成的一生,充满了困苦与坚持。在大清王朝的压迫下,他度过了贫困潦倒的岁月,承受了无法摆脱的困境。
作为一位平凡的农民,其中的艰辛与无奈,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孙达成早年未经历太多的富贵。他十六岁时离开家乡,前往澳门谋生,进入一鞋店当学徒。
那个年代,许多人为了生计,都会选择走出家门,去更远的地方寻找一线生机。
对于年轻的孙达成而言,澳门这个异乡,虽说充满了陌生和艰辛,却也充满了希望。
这里是一个商业中心,各种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学徒,他每天早出晚归,捧着锤子和针线,修补鞋子。
他没什么特殊的才能,靠的是那股子勤奋和吃苦耐劳的劲头。
在这份辛苦的工作中,孙达成积累了一些人生的经验。他学会了如何忍耐,如何在困境中找到一点点生存的希望。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没有任何依靠,只有自己和一颗不屈的心。
没有得到太多的赞誉,甚至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很困难,孙达成依然坚韧地,度过了这一段时光。
年少的辛劳未让孙达成停下脚步,32岁时,他回到了家乡。这时,他已经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家庭。
面对贫困的现实,孙达成选择了回乡务农,和妻子共同劳作。
可惜的是,家乡并没有给予他什么更好的待遇。他没有土地,只能在村里勉强维生。
每年辛勤的劳作,依然换不来多少财富。更为沉重的是,他还没有家族财富可以依赖,收入微薄,艰难度日。
每到夜晚,孙达成便担任村里的更夫,负责打更和巡逻。
这个工作虽说轻松,但也常常面临一些安全隐患。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经常要孤身一人走遍村庄,环顾四周,防止火灾、盗贼等不测的发生。
即便这份工作辛苦且微薄,孙达成还是为了家人的温饱,默默承担下来。
没有土地、没有保障,他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
1880年,孙达成辞去了更夫的工作。此时,他已经渐渐老去,身体也没有年轻时的,那份活力和精力。
长期的劳累,已经把他推向了衰老的边缘,年岁增长,孙达成越来越无法承担沉重的负担,生活中的艰辛也渐渐压垮了他。
他年复一年地在田间劳作,夜晚又继续为村子守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沉重的生活似乎没有尽头。每一天,他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不断挣扎。
生活如此艰难,孙达成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份责任,那就是家人。
他用尽全力,去支持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虽然自己无力改善家庭的境况,却总是竭尽所能地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
在他的心中,这份责任是一种无言的承诺,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他常常在深夜独自沉思,想着自己的一生,想着如何才能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孙达成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切。
孙达成的身体开始变得更加虚弱,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劳和病痛折磨后,他最终活了75岁,他的生命充满了艰辛和无奈。
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民,仿佛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微小的水珠。
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人,却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印记。因为他的血脉,孕育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
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许多人为了生计,几乎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和努力。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公和艰难,而这些往往让他们,无法看到未来的希望。
正是这种艰难和困苦,造就了一个个坚韧不拔的灵魂。
而孙达成,便是其中之一。他或许没有得到太多的荣誉,也未曾获得过多的社会关注,但他以他那普通却坚韧的生命,支撑起了一个家庭,培育了一个改变历史的伟大人物。
参考资料:
《孙中山传》,杨天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