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1~9)
幻灵四根柏
2025-03-14 17:18:08
2012年,北京香山被世界名山协会授予“世界名山”称号,成为世界第24座,中国(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之后)第5座世界名山。
香山名字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山中有一块大石头,状如香炉,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二是香山曾有杏树十万株,花期一到,杏花飞香,命名“香山”。三是来自佛教典故,《华严经》中,香山是仅次于须弥山的佛教名山,建有寺庙的高山可称为“香山”,我国有几十座香山,北京香山只是其中一座。
有关香山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晋代。金代,世宗、章宗开始成规模的营建香山。元代,继续重修、扩建香山的寺庙,形成“香山八景、碧云十景”。明代,西山一带被划为皇家陵寝,专门埋葬早殇皇子、公主以及部分妃嫔。清代,香山作为皇家园林,大兴土木,乾隆赐名“静宜园”,并赋诗二十八处景观,成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三山五园”中,香山、静宜园各占一山、一园。
1860年,静宜园遭到英法联军抢劫、焚烧。1900年,香山再次被八国联军劫掠。园区成为一片废墟。
民国时期,军阀权贵争相在香山建造别墅。建国前,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京,第一站就在香山。
建国后,香山被辟为公园。九十年代开始,陆续复建静宜园景观。
[星R]勤政殿(图2-4):乾隆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
[星R]丽嘱楼(图5-7):原有丽瞩楼、清寄轩、日夕佳亭、横秀馆等建筑群。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在此建化学实验室。1949年“进京赶考”时,此地为中央专用电话局。
[星R]绿云舫(图8、9):原仿避暑山庄“云帆月舫”而建,形若舟舫,内设斋堂。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在此修建图书馆,俗称“小白楼”。1949年“进京赶考”时,为中央图书馆。
[星R]虚朗斋(图10):原为一组宫院建筑,乾隆游览香山常居住于此。民国时,香山慈幼院建学校和家庭部。1979年改建为香山饭店。
[星R]璎珞岩(图11、12):人工叠成的石山,有泉水流下,汇聚成潭。可在小亭、敞厅听泉、观泉、赏景。
[星R]翠微亭(图13):位于山谷中空旷地带,青山、绿树、溪水环绕,是休闲、纳凉的好地方。
[星R]青未了(图14、15):在静翠湖东的山脊之上。在此极目远望,群山如黛,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景色不同他处。
[星R]驯鹿坡(图16):青未了西南山坡,原是放养贡鹿的皇家鹿苑。
[星R]蟾蜍峰(图17、18):欢喜园外山顶有两块巨石探出,乾隆帝在园中饮茶时看到状如蟾蜍,取名为“蟾蜍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