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才女苏雪林拒绝与丈夫同房,结婚36年无子女,102岁道出实情,众人叹惋:

熹然说历史 2025-03-14 23:16:48

太可惜,才女苏雪林拒绝与丈夫同房,结婚36年无子女,102岁道出实情,众人叹惋:“一身才气可惜后继无人。” 1999年,苏雪林在台湾去世,享年102岁。消息传出,文学界一片哀叹:"一身才气可惜后继无人。"她是民国时期与冰心齐名的著名才女,被誉为"文坛常青树",一生著作等身,却未能有子嗣传承她的才华与血脉。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位长寿才女背后,隐藏着一段不寻常的婚姻往事。苏雪林与丈夫张宝龄结婚36年,却几乎未曾同房。这个秘密直到她晚年才道出实情。 "结婚可以,同房不行。"这是苏雪林在新婚之夜向丈夫提出的条件。从此,这对夫妻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分居生活。尽管结为夫妻,但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到四年。更令人惊讶的是,虽然长期分居,两人却从未离婚。 1961年,张宝龄在北京病逝。当他的侄媳妇想要拆开一条与毛衣颜色相同的羊毛围巾时,病榻上的张宝龄伸手阻止:"这是你们二婶的东西,我要留作纪念。"一边说,一边流着泪。这一幕背后,是这个不善表达感情的工程师对远在台湾妻子的思念。 当苏雪林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64岁的她流泪自责:"我对不起他,拖累他孤栖一世。"从此,她坚持为丈夫守寡,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这一守,就是38年。 步入暮年的苏雪林,常常回忆起自己与张宝龄的婚姻。那个曾为她设计船型"爱巢"的丈夫,那个学会她家乡方言的男子,或许并非不值得托付终身,只是两人之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性格鸿沟与价值观差异。 102岁高龄时,苏雪林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想我今日在文学和学术界薄有成就,感谢这段不幸的婚姻。假如我婚姻美满,丈夫怜爱,又生有一窝儿女,我必要安宁于家庭生活,做一个贤妻良母,再也不想到社会上去奋斗,那我哪有今日的成就?" 这段告白中既有对过去的遗憾,也有对命运的感恩。她更坦言:"世上多不婚者,遇人不淑者,我有文学学术自慰,何必婚姻。"这样的人生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格外前卫。 1897年,苏雪林出生在浙江瑞安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苏辙第27代孙。然而,即便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她求学之路依然充满坎坷。七岁时,她只能偷偷跟着哥哥们去私塾旁听,因为当时的祖母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 小小年纪的苏雪林已显露出惊人的求知欲和悟性。在无法上学的日子里,她将哥哥们从学堂带回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从《西游记》《水浒传》到《史记》《汉书》,为她日后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到一位留洋的叔叔发现她聪慧好学,劝说父母让她上学,苏雪林才得以进入一所教会小学。然而好景不长,学校不久后关闭,她再次被迫辍学。 1914年,安庆省立女子师范恢复招生,这对苏雪林来说是重返学堂的希望。得知这个消息后,她欣喜若狂,但家中长辈仍旧反对。面对阻挠,十七岁的她竟然以死相逼,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家人这才松口同意。 青春年华本应无忧无虑,却在这时被婚姻的阴影笼罩。原来早在14岁时,祖父已为她指婚给五金商人之子张宝龄。当时苏雪林对此毫不知情,直到后来才得知这桩安排。 1921年,苏雪林决定远赴法国留学。为了防止家人阻拦,她在临行前一天才将消息告诉母亲。留学期间,她与"未婚夫"张宝龄通过书信联系,却越发觉得两人并不契合。一个文艺女青年和一个工科直男,注定难以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父亲去世、母亲病重之时。苏雪林匆忙回国,看到卧病在床的母亲,母亲拉着她的手说:"我就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在死之前,看见你结婚成家。"面对母亲殷切的期望,她只好同意嫁给张宝龄。 1925年,28岁的苏雪林被迫嫁人。新婚之夜,她提出惊人要求:"结婚可以,同房不行。"这一要求虽然不符合传统,但反映了她对这桩婚姻的不满与抗拒。 婚后初期,两人或许也有过短暂的甜蜜。但随着相处时间增长,性格差异造成的矛盾日益加深。一次中秋佳节,苏雪林诗兴大发:"看,一轮圆月似玉盘!"张宝龄却实际地回应:"哪有我圆规画得圆。"这样的对话让苏雪林失望至极。 张宝龄也曾试图挽回妻子的心。他亲手设计了一座船型房屋,取名"爱巢",希望博得美人一笑。不料苏雪林却觉得居住其中十分别扭,不久便搬出独居。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分居生活,却始终未曾离婚。 1949年,苏雪林跟随胡适等人前往台湾,将张宝龄独留在上海。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日。这段婚姻,虽名为夫妻36年,真正在一起不到4年,无子无女,只留下各自心中的遗憾与伤痛。

0 阅读:37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