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 4》中为什么麦琳的风评会由好转差呢?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麦麦就是——“农村妇女上电视了”!
严格点说就是“某类典型的农村妇女(农村泼妇)上电视了”。麦麦的冲突点在于:
1.她没有农村妇女的实际辛苦付出;
2.她没有农村妇女所经受的苦难。 她的剧本本来是底层妇女,但是因为配偶的成功,经济条件上来了,但她的本质还是“农村妇女”“小市民”。 把麦麦的行为放到低认知的农村家庭、小市民家庭里的妇女角色,她的表现和行为逻辑就全通了:
1.没有社会生存能力和职场生活经验的家庭妇女,所有的精力和劳力都用在对丈夫、孩子的关注上。当然麦麦的情况因为小家庭经济条件好,无需去做全部的家务,但是我相信如果把她置于贫困的条件,她也是可以付出劳力的,因为这就是她从小生存环境的家庭模式。她的所有人生经验都来自于家庭这个小小的环境,没有任何社会生存和职场生活应当具备的情商和智商,因为她的一生也就在小小的家庭打转。
2.她所有的精力和劳力都用在对丈夫、孩子的关注上,但是因为认知低,所以是关注不到点子上的,丈夫贫困时、孩子小时,她那种“狡黠”可能会灵光乍现的有用或者丈夫和孩子还可能听她的,等丈夫起来了,孩子长大了,就会出现不听话的情况,她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加大控制的手段——责备的力度、委屈眼泪、不停止的控诉,对家里人,对村里人。
3.对丈夫的打压在底层家庭里也很常见,因为底层换老婆的成本高,但是底层的逻辑就是妻子承担家里的所有家务但她的出口就是可以骂丈夫、骂孩子去缓解自己的不甘和压力。丈夫因为不能换老婆,加之确实也不赚钱,所以大部分情况就听着忍着,忍不了了,可能会打一顿,然后老婆吵闹,但最终也不会离婚,继续一边干活一边骂家庭成员。大家想想,我说这种家庭模式是不是很常见?——这里的不平衡在于李行亮能赚钱且不会打人,但麦麦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4.护犊子,这里的护犊子指的是在家里人和外面的人产生冲突的时候,她会用她自己的泼辣、无理取闹为家里人争取“权利”。比如网上传的,李行亮的同学爆料,李行亮问同学借钱,同学因为钱包丢了所以借了500给李行亮,麦麦指责同学,说亮子开口不容易,同学为什么不能找其他人筹钱然后把钱借给李行亮。家里人可能觉得丢人,但她一定会转回头说,你没本事,你看,没有我你什么都弄不成。——参考《万箭穿心》的李小莉前期。
5.没有长线逻辑能力,所以说话会前后没有逻辑,基本事实的陈述也会颠三倒四。在我们的眼里可能会说麦麦是撒谎,但其实核心不是撒谎,恰恰是因为她没有能力撒谎,她只会为了自己当下想要的表达去找事实或者“歪曲”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她根本没有能力考虑之前于此冲突的表达。因为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平时和她对话的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和她盘逻辑盘事实,所以她没有这个思维习惯。
就像村里的村妇在一起相互吐槽,她们讲逻辑吗?不讲,她们嘴里的故事上午和下午都可能不一样,但是重要吗?不重要,其他村妇也不会和她盘逻辑。长此以往,她的语言习惯就是,张嘴就来,根本不会考虑逻辑,不会考虑自己原来说了什么,立了什么人设。在屏幕前展示,我们就感觉这个人逻辑混乱,前后不一致,其实她就没有逻辑。
6.没有合作意识,鼠目寸光,只能进行单轮博弈。为什么都说穷人爱占便宜,短视,因为穷人没有本钱,他们没有本钱去进行长线投资。放长线钓大鱼——但是对不起,他们只有短线。他们必须把资源都花在刀刃上。
穷人的机会很少,所以能占便宜的时候就要占,因为不知道下次这种便宜还能不能来,也不能去赌这次不占便宜可以立一个好人设,下次还有别人合作,没有下次,即使有,穷人赌不起,这就是只能进行单轮博弈。但是资源丰富的知道,这次我给你一个好处,下次你就可能会给我一个机会,这个继续可能几倍甚至百倍于我给你的好处,因为我们不是单轮博弈,我们考虑的是要在多轮博弈中获得好处。长此以往,穷人就形成了自己的交易习惯,即使有钱了,因为不长进,也可能改不了,比如麦麦。
7.爱攀比。继续想想你生活中的农村妇女、小市民,是不是什么都在比。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小。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攀比就是一件大事。
8.情绪支配行为,而非理智支配。熏鸡事件,这个事情对于麦麦来说,我就是要这么干,我就要让葛夕他们丢面子,才能平复我的不甘,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我就得这么干。 ——只要把麦麦套入这种低层次家庭中的低认知女性,她的行为逻辑就很常见了。
所以对麦麦,我能懂,倒是不太懂,这个李行亮作为一个985的大学生还是一个音乐界的青年才俊,怎么就选择了麦麦做为配偶,而非仅仅谈恋爱?以李行亮的财富和认知,又是怎么忍受了这么长时间,也没个啥绯闻?不离婚能理解,毕竟离婚是个大工程,干起来费人费力费时,又是两个孩子亲妈,也没啥原则性错误。 更新: 另外说一句,麦麦适合什么人?麦麦适合与她同一阶层的人。给麦麦配置一个底层男性,麦麦不讲道理,底层男性更不会和她盘逻辑讲道理,零帧起手,直接开干,两个人打着骂着也能实现某种平衡。
情景设置的再复杂点,说不定还能遭遇个恶婆婆,麦麦也能治得了,这样所有人都在争吵打骂、鸡飞狗跳中实现了平衡。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遇到了恶婆婆,那只剩被欺负压榨,发到网上,气气网友;麦麦这样的,上手就可以搞上几个回合,这样,大家的乳腺就都通畅了。李行亮这种讲道理的遇到麦麦,也只能是被欺负压榨,因为他没有找到和麦麦沟通的钥匙,真用麦麦能明白的方式沟通,麦麦说不定还认为李行亮有男人味儿、有主见,是家里的顶梁柱。
所以,这个世界,什么层次的人配什么层次的人,就都能挺好,底层有底层的生存逻辑,需要底层之间相互磨,磨出某种平衡。你用温文尔雅那一套和底层生活,那你只能被吃掉,底层还认为你性格软弱;底层中能在小环境中获利多的(比如大家族中的某一房、某个儿媳)就是这种带着“狡黠”的横冲直撞。你认为蛮横会伤害人,但是底层是经得起这样的敲打的,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才能把他们“敲醒”,先改变行为模式,最终可能会尝到互惠互利甜头后,改变思维方式,这才是和底层沟通的方式。
想起来我长大之后和妈妈的对话,我说我小时候你为什么总是打我,不能和我讲道理吗?我妈妈说,我尝试过啊,后来发现道理和你讲几遍你都还是不听,但是打一顿你就听话了,所以我就想明白了,和你个小屁孩儿将什么道理,直接强迫让你干就是了。——所谓“小人”畏威不畏德,不论是年龄“小人”还是认知“小人”。 我们读书、上进,就是为了能脱离某类人某种生存环境,是为了能在文明的环境里和聪明人交互,虽然聪明人里有好人有坏人,但是聪明人的好坏都是有逻辑的,在这种环境中,即使是斗争,我们得以见到的,锻炼到的也是高级的斗争方式。
所以我们努力了这么多,千万不要在择偶问题上,再让自己一夜回到解放前,因为在稍微高端的社交场合,别人会用你配偶的素质认知职业来判断你的原始出身(这个要看原配)或者你的身家。而这个和你要相伴很久的人,如果他low,你可能需要用很多能量才能让自己不被他拉低,与他缠斗,你能获得的,就是变成和他一样的人,所谓“别和傻逼较劲,他们会把你也降格为傻逼,然后用经验打败你”。——如果真的不幸选择了这种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或者至少漠视他的一切,然后让自己到更大的世界,当你的世界足够大,那他就会变得很小很轻,那个时候,你可以更坦然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