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共赏一轮明月

中工网 2024-09-15 07:10:47

原标题:在六朝古都南京,中秋佳节也称为“团圆节”或“八月节”,传承着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引题)

古韵今风,共赏一轮明月(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洪涛 通讯员 邢虹

阅读提示

中秋佳节将至,这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韵味和民俗风情的节日,习俗丰富多样。在六朝古都江苏南京,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阖家团圆、共庆佳节,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节日也被“老南京”称为“团圆节”或者“八月节”,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团圆、幸福生活的向往,传承着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每年中秋,我都会和一家人去玄武湖赏月。”老南京人杨森告诉记者,今年9月15日至17日期间,玄武湖景区推出了西南湖赏月专线,每晚19:00和19:50从环洲码头发船,同时还有“花好月圆”家庭定制赏月专线,最多可核载22人,适合全家一同赏月。

如今,对南京人来说,中秋节“赏月也赏乐”。南京森林音乐会已经步入第十个年头,是90后孙清最喜欢的去处,“中秋佳节,前往中山陵音乐台,便可以在月光下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月映古今——

创新传承,赏月更具趣味性

中秋节是与月亮关系最为密切的节日。

“早在中秋节没有正式形成之前,南京就有秋日玩月、赏月的佳话。”著名民俗专家陶思炎介绍,东晋时“牛渚玩月”故事的发生地在今安徽当涂采石矶,属汉朝秣陵(今南京)辖区,谢尚、袁宏二人江上泛舟,赏月咏诗之兴为后人所效仿,成为六朝以来的建康(今南京)风俗。北宋中秋节形成之后,有登台望月、登楼玩月、临轩玩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赏月活动,南京人把中秋夜家人团坐聚饮叫作“圆月”,把出游街市叫作“走月”,把全家共同赏月叫作“庆团圆”。南京在明朝时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朝时则建有朝月楼,其中建在秦淮河南的玩月桥每年赏月者络绎不绝。

现在,人们赏月的地点更为丰富,白鹭洲、北极阁、秦淮河、莫愁湖、玄武湖等都是赏月好去处。

“现代的赏月,更具有趣味性。各个赏月胜地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中秋庆祝活动。在赏月的同时,在老门东和熙南里,还多次举行中秋灯会等活动,五彩斑斓的彩灯与天上的满月相映成趣。”“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专家顾康顺说,将传统的玩月、走月,进一步创新传承,使得赏月活动更加有趣味性,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

味蕾之旅——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从明代真正开始

外卖员金浩最喜欢南京六合的特色月饼“赖月饼”。

“赖月饼”型大,直径20厘米左右,每块重约0.5公斤,以麻油、特级面粉为主料,配以绵白糖、五仁、桂花、果汁等10余种佐料精制而成,外形美观,酥软不腻,香雅味醇,为月饼中的佼佼者。清乾隆帝十分喜爱“赖月饼”,称“此有月中之香也”。“赖月饼”随后成为进贡皇室的贡品,声名大噪。如今,“赖月饼”制作技艺已是一项非遗。

不过,作为中秋节的“限定美食”,月饼的出现其实并不算太久。和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秋节比起来,吃月饼这个习俗可以说有点儿“年轻”。

月饼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很多人以为是北宋。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那时候的月饼和今天的月饼并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中秋吃的。“事实上,在当时中秋风俗中,并没有吃月饼这一项。”

北宋苏轼的《留别廉守》诗中有一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往往被认为是描写月饼的诗句。“甚至有个别网友以讹传讹,还以这一句为基础,伪造了几句凑进去,真假混杂,而且直接将这首诗的题目故意错写成《月饼》。”侯印国表示,这句诗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月饼没有关系,“它只是说有一种甜点,样子圆圆像月亮,用了酥油和糖来做馅儿。这种甜点也不是只有中秋节吃,而是一种日常甜点”。

再往后,在南宋《武林旧事》等书中,提到有一种面食叫“月饼”,不少人认为这就说明宋代人已经在中秋节吃月饼了。其实不然,当时叫“月饼”的食物,只是一种日常美食。“这种食物和今天的月饼长得也不像,它是蒸出来的,更像是包子。”侯印国说。

侯印国介绍,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从明代才真正开始,那时的月饼比今天的月饼大很多。

正因为当时中秋节的月饼普遍比较大,在明代早期的时候把它叫作“太饼”。《臞仙神隐书》中记载 :“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时,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长幼而坐,设杯盘酒食之具。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这个描述清楚地显示,当时是一家人分着吃一个大月饼。

到了清代以后,方便食用的小月饼开始慢慢流行开来。

清代文人袁枚,在他完成于南京的美食名著《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一种“刘方伯月饼”。这种月饼的制作方法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这种“刘方伯月饼”,类似如今的五仁月饼。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