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都去美国留学了,那你们南开呢?”2005年,在一次演讲中北大学子傲慢的公然发问艾跃进,而后艾教授的一句话让他无地自容! 2005年的北京,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准备一场关于国家发展与教育的专题演讲。当时已47岁的艾跃进,以其在军事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和爱国情怀闻名学界,南开大学的军事科正是由他一手创办。 艾跃进刚到北大时,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大厅里座无虚席,每张年轻面孔上都挂着礼貌的微笑。演讲开始后,学生们积极回应提问,场面和谐热烈,这让艾教授的演讲更加生动。 然而,当演讲接近尾声时,突如其来的一幕打破了和谐氛围。一位北大学生站了起来,脸上带着明显的傲气,直视艾跃进教授道:"艾教授,您知道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有多少名是来自南开大学的?又有多少是北京大学的?" 这个问题一出,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在场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问题背后的挑衅意味——北大学生正在"炫耀"他们学校在国际舞台上的优势地位。 艾跃进此前就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关于顶尖学府学生出国情况的担忧。他曾直言:"在我们眼里清华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也是美国最好的大学在中国的附中。北大的留美研究生在整个留美研究生中占十分之一。能回来多少?不多!" 面对这个刁钻的问题,艾跃进并未慌张。与此同时,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数据的简单询问,而是关乎国家高等教育方向和价值观的灵魂拷问。 一年前,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曾提出类似观点,他说顶级大学毕业的学生多数都在外企或留学,而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却在默默建设祖国。这一现象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思考。 而此刻,在北大这个象牙塔内,艾跃进面对着这群可能将成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年轻人,他意识到这个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重要得多。留学数量或许能体现一所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但留学后的去向却折射出更为深刻的价值取向。 这位天津汉子在教育前线奋斗多年,获得过多项荣誉,但他从不以此自傲。他平静地面对着这位学生,心中酝酿着一个能够真正触动这些年轻心灵的回答,一个不仅关乎统计数字,更关乎家国情怀的回答。 艾跃进教授面对北大学生的挑衅性提问,脸上没有显露丝毫的慌张。他平静地回答道:"我们南开大学的学生,可能在去美国留学的数量上,确实不如你们北大的学生多。"这句话刚一出口,会场立刻响起了一片哄笑声,不少北大学生脸上浮现出得意的表情。 就在众人以为艾教授被问住时,他突然拍了一下桌子,声音提高了八度:"那既然你们北大出国留学的人数有这么多,可你们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 这句反问像一记重锤,瞬间砸碎了会场中的得意与喧嚣。学生们的笑容凝固了,刚才还热闹的大厅陷入了尴尬的沉默。有几名学生低声回答:"好像没有多少人...",还有人的脸庞因羞愧而涨得通红。 艾跃进教授环视四周,语气中带着遗憾与责备:"那可真是你们北大的耻辱啊,出去的这么多人是只想着出国留学,不想着回来报效祖国,还不如我们南开啊。" 这话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道:"还不是因为国内的工作环境太差了,一点也不利于我们施展才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定居国外的。" 艾跃进闻言更加激动,直接大声怒斥:"八九十年代过的要比这难多了,要啥啥没有,可还是有很多科学家,放弃国外的好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都能回来为国效力,你们为什么不能回来呢?" 这番话像一记当头棒喝,让在场的北大学生再也无言以对,一个个低下了头。而这场演讲的视频后来传到网络上,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烈讨论。 2005年的这场对话,让人们开始关注一个严峻的现实:近年来在海外留学的清北学生,虽然人数众多,但学成后选择回国的比例却令人担忧。这一现象也激起了公众的不同声音:有人严厉批评这些拿着国家资助出国后不归的留学生;也有人认为这是个人选择自由,外人无权干涉。 艾跃进教授的这番言论,背后是他对国家教育方向的深切忧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始终坚持"育人德为先"的理念,认为无论专业教育多么出色,若缺乏良好的品德教育,也是失败的。 在艾跃进看来,顶尖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不仅在于名气与资源,更在于培养出的学生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多少。就像白岩松曾指出的那样,顶级大学的毕业生多数选择外企或留学,而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却在默默建设祖国。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艾跃进教授都在关注国家发展。在与癌症抗争的日子里,他还坚持见证了几名学生的入党仪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以祖国为先"的信念。他的离去让教育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但他的精神和那句振聋发聩的质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子。
“北大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都去美国留学了,那你们南开呢?”2005年,在一次演讲中北
熹然说历史
2025-03-15 23:16:55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