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4岁的郑远元攥着皱巴巴的100块钱,他盯着露趾布鞋发狠:“这辈子要么饿死在山沟,要么踩着别人的脚爬出去!” 那时的郑远元还不知道,只过了28年,自己会成为身价上亿的企业家,就靠一把修脚刀,开创自己的商业帝国。 去年10月,还开了纽约分店,完成“文化输出”。 郑远元是如何做到的呢? 六年级那年的雪地里,郑远元背着碗口粗的树干踉跄下山。 松针扎进脖颈,血珠混着冷汗冻成冰碴。 谁知,父亲佝偻的身影从雾中浮现时,他“哇”地哭出声——不是疼,是恨自己连棵树都扛不动。 “娃啊,你这小身板哪扛得住这苦活计!”父亲夺过树干,从兜里掏出浆巴馍。 郑远元咬下冷硬的馍块,盯着父亲弯成虾米的脊梁发誓:“早晚让您挺直腰杆吃白面!” 辍学那天,他揣着全家最后的积蓄跳上绿皮火车。 邻座老汉的脚臭味熏得人睁不开眼,郑远元却盯着那双布满老茧的脚愣神——谁能想到,这一双双脚日后会成为他的登云梯。 在四川达县的街头,郑远元跟着姨父耍把式卖艺。 原来,姨父虽小学毕业,却翻阅中医典籍,自学中医技艺,尤其是修脚治病功夫一流,是当地有名的“游医”。 郑远元年纪小,身子骨比较软,他学着能吞铁丝碎灯泡,头顶开砖的绝活引得满场喝彩。 姨父在旁边摆摊修脚治病,郑远元在旁边杂耍。 刚开始还很有劲头,他参加杂技比赛还得了奖,可以去杂技艺术学校。 然而,郑远元付不起学费,还是成为不了真正的杂技演员。 从那以后,郑远元好像犟住了,死活不搞杂耍了,好在姨父也没有强迫他。 姨父任由他去闯荡了一番,郑远元去饭店打工,学炒菜,去工厂打工。 但到最后,还是灰头土脸地回来。 在人情之间,没有学历的郑远元始终受到不公的对待。 某天收摊时,姨父摸着络腮胡点拨:“别忘了还有真手艺——修脚治病的功夫,够你吃一辈子。” 夜市昏黄的灯泡下,郑远元第一次捧起陌生人的脚。 那是个建筑工头,脚底的老茧厚得能当砂纸。他握着修脚刀的手直抖,汗珠子砸在脚盆里叮咚响。 刚开始手艺很差,工头疼得龇牙咧嘴:“你这是修脚还是杀猪?” 三个月后,同样的工头拎着锦旗找来,脚上套着锃亮的新皮鞋:“神了!老子能穿皮鞋相亲了!” 2003年的汉中街头,郑远元蹲在修鞋摊旁支起招牌:“专业修脚,治灰甲。” 城管的车喇叭一响,他卷起铺盖就跑,工具箱里的刀剪叮当乱撞。 有次被地痞勒索,他攥着修脚刀抵住对方喉咙:“要钱没有,要脚皮管够!” 转机来自穿貂皮大衣的胖女人。她踩着十厘米高跟鞋往小板凳上一坐:“小郑啊,给我修利索点,修好了给你盘个店!” 第一家“郑远元修脚房”开张那天,鞭炮炸飞了隔壁理发店的假发。 价目表用粉笔写在门板上:治灰指甲8块,挖鸡眼5块,去老茧送泡脚。 开业三天,排队的人堵了半条街——都是冲着“能治脚气还能唠嗑”来的。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去过郑远元修脚店的都知道,修脚师傅很多都是陕西人。 原因是走出大山的郑远元,闯出名堂后第一时间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 2010年,郑远元回村招工。家乡的孩子免费学技术,包吃包住,学成后,全国内办工作。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很嫌弃这个工作,甚至觉得修脚按摩是不正经的工作。 村口老槐树下,郑远元当场给二叔公修脚示范。80岁老汉的脚指甲弯成羊角,一剪刀下去,围观的老少爷们齐刷刷后退半步。 “远元啊,这营生埋汰......” “埋汰?二叔公这脚修完能穿凉鞋跳广场舞!” 郑远元举起剪下的灰指甲,“城里人管这叫健康产业,政府还给发奖状呢!” 5年后,铁佛村的土路上挤满外地牌照豪车。 当年骂他“下九流”的三婶,如今戴着金镯子教徒弟:“修脚要稳,唠嗑要亲,看见穿丝袜的太太得夸脚型好看!” 还有像郑远元一样曾遇到低谷的人——双腿截肢的残疾人,有手就可以修脚,之前找工作多次被拒,现在月入7000。 2023年深秋,纽约曼哈顿的玻璃幕墙上映出“郑远元”三个汉字。 投行精英们排队脱掉皮鞋,修脚时不时传出怪叫:“Oh my god!” 郑远元蹲在店门口啃肉夹馍,手机里刷到差评:“中国修脚术太痛!” 他咧嘴一笑,用陕南话录了条抖音:“疼就对了!美国脚皮比咱城墙厚!” 回国航班上,他摸着舷窗外的云层念叨:“爹,当年背棵树都费劲,如今咱修脚的刀都杀到华尔街了。” 空姐过来添水,看见他手机屏保——是老家山路上,父亲扛着树的背影。 如今的紫阳县,漫山遍野的脚丫雕塑成了新地标。 郑远元常带着徒弟巡店,见到蹲路边啃馒头的打工仔就递名片:“兄弟,修脚刀比钢筋轻,挣得不比工地少。” 有人说他是商业鬼才,他晃着老布鞋反驳:“啥鬼才?我就是个修脚的!”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把横跨太平洋的修脚刀,刀尖正挑开新时代的茧。
1997年,14岁的郑远元攥着皱巴巴的100块钱,他盯着露趾布鞋发狠:“这辈子要
永康说娱乐
2025-03-17 15:19:55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