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嫡长子,是要动摇王朝根基的
爱讲的海伦
2025-03-19 15:03:07
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却没人跳出来与朱标争太子,就算是燕王朱棣,一开始也没想过争皇帝宝座。
朱元璋和马皇后情深意笃,特别钟爱俩人的长子朱标。马皇后对他不离不弃,为他生儿育女;长子朱标,性情纯良、敦厚至孝。
1364年,朱元璋还在称吴王,朱标就是世子。1368年明朝建国,朱标成为皇太子,名分早定、地位稳固,没有人敢争。
没想到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皇孙朱允炆身上。这点倒是和英国王室的继承制度有点像,即长子一脉灭绝了,才能轮到次子继承。
朱棣只是朱元璋给太子培养的一个助手,和太子地位差远了,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能撼动后者的地位。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一开始就非常坚定,后来的靖难其实是朱棣被逼到无路可走了,前头几个藩王都被收拾了,接下来就轮到他了,还时刻被侄子派来的大臣监督着,就没差在脸上写:“我不信任您!”
再看清朝,继承制度其实根本没有严肃确立过。皇太极是四大贝勒之一,经过一番杀继母、踩亲弟的权力斗争,才被推选为新君。
还有康熙,对太子二立二废、极不严肃。
储位那么不稳固,下面一群弟弟们虎视眈眈。皇子各自私下拉拢臣民,康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康熙的犹豫不决,纵容了皇子们有了野心。更何况清朝在康熙之前并没有实施嫡长子继承这个制度,九子夺嫡便出现了。
总之,朱元璋有那么多儿子,不乏聪明能干、战功赫赫之辈,但朱标的太子之位无人能撼动。这样可以保证其他皇子们不会有二心,保证帝国的稳固。毕竟谁有实力坐这个位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但嫡长子是谁都没有争议的了。
明白了这点,就知道为什么明朝后来会出现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大臣们拼死也不让万历换太子):嫡长子是国家之本,乱动,那是要动摇王朝根基的!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