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重读《七律.有所思》有怀 (2025年3月21日) 暮春再谒旧诗碑,烟雨江

刘昌刚呀 2025-03-21 06:21:03

七律.重读《七律.有所思》有怀 (2025年3月21日) 暮春再谒旧诗碑,烟雨江山入眼迟。滴水洞深藏虎略,旌旗影乱卷龙蛇。 青松岂肯栖寒雀,碧海犹能涤腐枝。莫道风雷皆往矣,苍茫独伫听新词。 ——注释:首联“暮春再谒旧诗碑,烟雨江山入眼迟。”“暮春”呼应原诗“踏芳枝”的时令,暗含历史回望的迟暮感;“烟雨江山”化用原诗“潇潇雨”意象,将自然气象与时代风云交织,喻指重读时对历史复杂性的凝视。 颔联“滴水洞深藏虎略,旌旗影乱卷龙蛇。”“滴水洞”指毛泽东1966年隐居韶山滴水洞11天的史实,暗喻当时决策的隐秘与深谋(原诗创作背景);“虎略”喻战略韬略,“龙蛇”化用《周易》“龙战于野”典故,既指群众运动的浩荡,亦含对无序状态的隐忧,呼应原诗“一阵风雷惊世界”的矛盾张力。 颈联“青松岂肯栖寒雀,碧海犹能涤腐枝。”承接原诗“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以“青松”象征坚定革命者,“寒雀”隐喻投机者;“涤腐枝”既肯定运动清除弊病的初衷,亦暗含对矫枉过正的历史反思。 尾联“莫道风雷皆往矣,苍茫独伫听新词。”以“风雷往矣”收束历史叙事,“听新词”既呼应原诗“凭栏静听潇潇雨”,又将视角转向当下,喻指对历史教训的聆听与警示;“苍茫独伫”暗含对复杂历史评价的孤寂感,如原诗末句“故国人民有所思”的未尽之意。 创作思路:历史意象的转译:将原诗“青松”“败叶”“风雷”等具象符号,转化为“虎略”“龙蛇”“新词”等隐喻,既保留斗争叙事的磅礴,亦注入当代重读的反思性。 时空交织的视角:通过“旧诗碑”“新词”等时空对照,构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贴合“重读有怀”的主题。 矛盾张力的平衡:肯定运动“涤腐枝”的理想性,同时以“旌旗影乱”“寒雀”等意象暗示其代价,避免单一化历史评判,呼应原诗“惊世界”与“有所思”的双重性。 此诗可题写于重访韶山或历史纪念馆,亦适于配以水墨江山图卷,以苍劲笔法书于卷轴,裱悬于壁,供观者凭栏追思。 ——注释:《七律.有所思》是毛主席于一九六六年六月写作的七律,原诗为: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原诗注释: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北京。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一九六六年,毛泽东到南方巡视,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五日在杭州;途经长沙于十七日到韶山滴水洞,在这里住了十一天;二十八日赴武汉。旌旗:各种旗子。凭阑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阑处潇潇雨歇”句。潇潇,形容风雨声。故国:祖国。有所思:有所思考、考虑。

0 阅读:0
刘昌刚呀

刘昌刚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