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过很多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或许各有特点,但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把未来的钱当钱。
销售忽悠人的时候总会说每期仅需多少钱,钱会贬值所以储蓄没用巴拉巴拉。如果是生产力工具,倒也可以理解,如果是房贷车贷,那也可以理解一半。
贷款消费一时爽,一直消费一直爽,等到叠加起来很难还的时候就火葬场了。
我自认不是一个自控能力特别强的人,所以我一般不会分期消费,而是看到总价不能一次性支付或者一次性觉得贵就不买了。贷款、分期,不过是打了麻醉后切肉,看似没那么疼,切的也是一块肉,甚至会趁你没那么疼的时候切大一点。
有些时候不要觉得消费陷阱离自己很远,可能开端就是一台手机,一件衣服,甚至一杯奶茶。所以为什么要给初中生灌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概念?因为再不灌输,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