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史党史学习研究中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 ——研读刘克兴视频感受人心向背的强大力量 (2025年3月23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贯穿中国历史的真理,既是王朝兴衰的密码,也是政党存续的根基。从夏商周三代更迭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箴言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当代宣言,人心向背始终是历史洪流中最深沉的力量。以国史、党史与新时代实践为脉络,剖析人心向背如何塑造国家命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文明智慧与政治逻辑,是我们党史学习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国史之鉴:民心向背决定王朝兴衰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民心向背始终是政权合法性的核心标尺。商纣王“酒池肉林”而失民心,周武王以“吊民伐罪”为旗号,顺应民意建立周朝;秦朝暴政激起民变,“天下苦秦久矣”的呐喊最终埋葬了“万世一系”的幻想。唐太宗以“水舟之喻”警醒后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贞观之治”的盛世之基正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民心政策。明末李自成起义虽以“均田免赋”赢得短暂拥护,却因入京后的腐化迅速失去民心,终致败亡。这些历史反复印证:民心既是政权存续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变革的“加速器”。统治者若背离人民利益,纵有强兵重器,亦难逃倾覆之厄。 二、党史之基:人民立场铸就红色江山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将“为人民谋幸福”刻入基因。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让亿万农民从被压迫者成为革命主力;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故事诠释了“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赤子之心。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强调“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决策标准,皆是对民心向背的深刻把握。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减租减息、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成为党群关系的生动注脚。正是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百年风雨中赢得民心、缔造红色政权,并在改革开放中带领人民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 三、新时代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复兴伟力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执政宣言,将人心向背的政治智慧转化为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扎根一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兑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抗击新冠疫情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从免费疫苗接种到动态清零策略,彰显了对人民生命权的至高尊重。 在精神层面,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涵盖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在内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既是历史实践的凝练,更是民心所向的升华。例如,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其美多吉30年坚守雪线邮路,无数平凡英雄以“小我”成就“大我”,诠释了新时代民心凝聚的深层动力。 四、文明之维:文化基因与民心向背的深层互动 中华文明“民惟邦本”的传统智慧,为理解人心向背提供了文化根基。孟子倡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立士人风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皆将民心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这种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到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文化遗产的传承激活了民族认同;从《觉醒年代》热播到“国潮”兴起,文化自信的增强进一步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总之,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但人心向背的定律永恒不变。从“载舟覆舟”到“江山就是人民”,从“半条被子”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以百年奋斗证明:唯有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才能汇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我们更需铭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是强大的力量,挺膺奋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壮丽的篇章。
从国史党史学习研究中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 ——研读刘
刘昌刚呀
2025-03-23 11:29:2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