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受用的一段话:“磨蹭是孩子的天性,因为他的大脑还未发育成熟,也就是俗称的没有开窍。他穿衣服时动作迟缓,是小手还不够灵活;他写作业进度慢,是因为知识在脑海中构建需要时间。这时就算你催他吼他责备他,他也很难做好你当下要求的事。
孩子的泪水,已经诠释了他的无助。他其实也想做好,但因为父母的催促和责备,他的小脑袋已经短路,反而不清楚该怎么做了。
作为父母要耐心等待,不要过于追求眼前的成果,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他做事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也越来越聪明了。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等待孩子自我学习,让他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失败与成功。揠苗助长,只会得不偿失。”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照在孩子笨拙的小手上。他正在努力地系鞋带,动作缓慢而认真。一旁的妈妈焦急地看着手表,离上学时间越来越近。这样的场景,在每个有孩子的家庭中都曾上演。
我们总是急于看到结果,却忘了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儿童的大脑需要经历漫长的发育过程,才能完全掌握各项技能。系鞋带时的笨拙,写作业时的迟缓,都是大脑神经元在建立连接的过程。每一次看似缓慢的尝试,都是大脑在进行精密的布线工程。
催促和责备不仅无法加速这个过程,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当孩子感受到压力时,大脑会分泌压力激素,抑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这正是负责计划和执行功能的区域。这就是为什么越催促,孩子反而越做不好的科学解释。
教育不是一场竞速赛,而是一次静待花开的修行。当孩子系鞋带时,给予鼓励的微笑;当孩子写作业时,提供耐心的指导。
用理解代替催促,用鼓励代替责备,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慢慢成长。在充满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就像园丁不能强行拉开花苞一样,我们也不能强迫孩子超越自己的成长节奏。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早开,有的晚放,但终将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当我们放下焦虑,学会等待,就会发现孩子的进步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最好的教育,不是催促孩子快跑,而是陪他慢慢走,直到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