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朋友有个工作室,专做心理咨询的,她也经常开一些

鸿卓谈情感 2025-03-24 09:37:54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朋友有个工作室,专做心理咨询的,她也经常开一些公益课,我去参加过几次。

某次,我跟着她去参加主题为“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的公益课。我像往常一样坐在角落里,认真记笔记。

朋友带领着一帮原本陌生的人,让他们扮演一个家庭的成员,他们随意把自己的不满在家里发泄、互相指责辱骂,而家里最弱小的孩子,则被动地接受这一切,还想着怎么能帮到大人。

随着矛盾的层层加压,最终扮演孩子的人不堪重负,蹲在地上痛哭起来。那一刻,整个活动室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大家似乎都在这哭声中感受到了家庭问题带来的沉重压力。

恢复正常讲课环节后,朋友表示要给现场几位朋友做深度解答,并承诺后期跟踪且免费。这时,一位年轻的妈妈迅速站了起来,她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无助,声称自己遇到了天大的麻烦——她那 9 岁的儿子,喜欢女装打扮,言行举止极度女性化,在学校里已然成了异类。

通过朋友与这位妈妈的对话,一个复杂而又令人心酸无力的家庭故事被我捋出来了。

这位妈妈大专没毕业时,就认识了她老公。老公大她10岁,离异,有个女儿随前妻,他做小生意,年收入能有 50 万左右。大专一毕业,两人就结婚了,妈妈不想上班,便过上了在家吃喝玩乐、打麻将的悠闲日子。

怀孕时,妈妈梦到生了男孩,便认定梦是反的,精心准备了一屋子粉粉嫩嫩的女娃用品。孩子出生,是个男孩,可这些东西扔了又觉得可惜,于是全都给儿子用上了,从此儿子的世界便被粉色填满。

儿子的吃喝拉撒全由妈妈一手包办,爸爸生意繁忙,只负责给钱,对家里的事几乎不闻不问。妈妈倒也乐得自在,不是带着儿子四处游玩,就是沉醉在麻将桌上。就这样,三年时光匆匆而过。

儿子满三周岁那年,矛盾开始爆发。爸爸对妈妈越来越不满,觉得她不做家务,不学无术,整天只知道玩,儿子还三天两头生病,一生病她就把儿子丢给公婆,自己却丝毫不耽误打麻将。终于,爸爸的不满演变成了暴力,他开始动手打妈妈。

每次挨打后,妈妈都会哭哭啼啼地抱着儿子倾诉。年幼的儿子心疼妈妈,为了哄她开心,就穿上妈妈的短裙子,跳起可爱的舞蹈。这一招果然奏效,妈妈破涕为笑。从那以后,儿子发现用各种模仿女生的卡哇伊方式哄妈妈,都能让她开心,于是他越来越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儿子上学后,问题逐渐凸显。他的性别意识出现了严重偏差,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女孩子,喜欢穿粉粉嫩嫩颜色的衣服。爸爸看到儿子变成这样,怒火中烧,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妈妈,妈妈因此遭受的打骂更多了。

然而,妈妈的行为却让人费解。每次被家暴后,她都会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老公,又用最委屈的语言向儿子哭诉。可第二天,她又会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赶紧去菜场买菜做饭,还打电话叫老公回来吃饭,仿佛那些淤青和伤痛从未存在过。

此后,妈妈就这么忍了过来。她满心委屈却无处发泄,儿子的问题又让她感到无力改变。所以,她想向人求助,便参加了这次公益课。

但是,当朋友提出让她先出去找份工作时,她用无数理由推脱,就是不愿意迈出这一步,说不想与人打交道,挣那点可怜的窝囊费。

朋友无奈地指出,夫妻吵架时,态度要坚决,但语气要和缓,可她恰恰相反,语气激烈,态度却不坚决,每次都刺激老公对她动手,事后又讨好老公,这样问题就无限循环,很难改变。听到这话,妈妈又忍不住开始发泄,倒出了一肚子苦水,诉说着自己的无能为力。

朋友叹了口气,提议活动结束后单独聊聊,妈妈同意了。可活动结束后,她借口要回家一趟,转身便跑了,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朋友。

朋友望着她离去的方向,无奈地说:“打破这困局的钥匙,其实就在妈妈自己手中,只是她还没有勇气去拿起 。她不愿改变,不愿独立,遇事只会逃避,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可除了自救,谁也帮不了她啊!”

0 阅读:30
鸿卓谈情感

鸿卓谈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