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苏曼殊去日本探母,遇到一个艺妓,两人一见钟情,同居一夜却什么也没做。

文史记叙录 2025-03-24 14:38:15

1908年,苏曼殊去日本探母,遇到一个艺妓,两人一见钟情,同居一夜却什么也没做。原来,情到浓时,佳人投怀送抱,但不知为何,苏曼殊突然拒绝。事后,美人远去,苏曼殊怅然若失,写下一首著名的诗。

苏曼殊是苏杰生与日本女子河合若一夜情的结晶。其父苏杰生是一位富商,业务遍布日本横滨,而其母则是父亲的日本小姨子。这使得苏曼殊自小就不被正视。 尽管背负着庶出身份的阴影,苏曼殊的个人魅力却不可小觑。他的生活充满诗意与浪漫,这可能是他试图逃避现实苦涩的方式。据《曼殊杂记》载,苏曼殊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广为流传,他的人生似乎与多位时代美女有过情感纠葛,其中不乏民国时期的名媛如雪鸿、佩珊、金凤、张娟娟和花雪南等,他们或为他的红颜知己,或与他有过更深的情感往来。 苏曼殊的个性与其复杂的家庭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15岁那年,为了筹集资金前往日本见母亲,曾在街头卖花。与他有婚约的富家女知道此事后赠予他玉佩作为旅费。这位富家女的深情导致她因苏曼殊的离去而郁郁寡欢,最终悲痛至极地离世。 在日本,苏曼殊与一位名叫菊子的歌姬陷入爱河,但两人的关系因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而无法继续。菊子的爱情悲剧更是加深了苏曼殊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她因无法与苏曼殊共结连理,最终选择了以死明志,投海自尽。 1908年,苏曼殊24岁,那年他前往日本探望母亲。在这段日本之旅中,苏曼殊的生活轨迹与一位名为百助枫子的艺妓交汇。两人在东京的烟花柳巷相遇。他们的关系迅速发展,虽然深情厚意,却始终保持着柏拉图式的纯洁性质。 百助枫子对苏曼殊的感情极深,以至于向他提出了结婚的要求。然而,苏曼殊谢绝了结婚的提议,并以此为契机,创作了一首诗以表达他的决绝与情感的复杂性:“乌舍凌波肌似雪, 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君一钵无情泪, 恨不相逢未剃时。”这首诗后来广为传颂,表达了他对百助枫子纯真爱情的尊重与珍惜,以及因自己的半僧人身份而不能接受婚姻的无奈。 苏曼殊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矛盾与对立:一方面,他是一个有着深厚佛学素养的半僧人,另一方面,他却常常沉迷于世俗的欢愉。据鲁迅描述,苏曼殊有钱便会投入花酒之乐,甚至穿着僧袍出入青楼。这种行为在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此外,苏曼殊对知识的追求同样出名。通过对其遗留账本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他在书籍上的花费高达五百多元。但是他在青楼的开销高达一千八百余元,显示了他在精神和肉体娱乐之间的投资偏好。 苏曼殊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闻名,还以其对美的独特追求而著称。他对美女的画作免费相赠的原则,尤其反映了他对美的一种特殊崇拜和赞赏,只需一张靓照便可交换得到他的画作;而对于男子,则坚持必须有偿才提笔。 苏曼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病床上写给朋友的信中,用一颗方形玉佩代替常规的鸡心形,只是因为当年富家女送给他的玉佩是方形的。 苏曼殊的一生虽然因贪吃无度而导致胃病,最终在1918年5月2日在上海逝世,年仅34岁,但他的传奇并未随之结束。他的朋友们集资将其安葬在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地点选择与南朝名妓苏小小的墓地相邻。这体现了他生前对爱情与美的执着,还在死后营造了一种浪漫与文艺的氛围,“西泠桥畔两苏坟,一代名妓伴高僧”成为流传广泛的佳话。 这种对情感的极致追求,使苏曼殊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他的生与死,均围绕着对美和情感的深刻探索,他的艺术与爱情故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苏曼殊的一生,正是其艺术信条的最佳诠释:追求真挚的情感表达,即使是在阴曹地府,也要保持那份对美与爱的执着。

0 阅读:179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