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徐志摩访问苏俄,他对苏俄的态度从原先的敬仰转为了怀疑。他在《欧游漫录》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对于苏俄的看法,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
1925年,著名诗人、文学家徐志摩踏上了前往苏俄的旅程。在此之前,他一直对这片红色的土地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的伟大事业,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知识分子。在启程前,徐志摩曾与好友闻一多促膝长谈,两人畅想着苏俄的美好前景,讨论着社会主义的种种可能。徐志摩对苏俄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他相信在那里能够找到理想社会的蓝图。 怀揣着满腔热忱,徐志摩来到了莫斯科。然而,映入眼帘的景象却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战争和革命的创伤依然清晰可见,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人民的生活困窘而艰辛。徐志摩曾憧憬的红场,如今满目疮痍,哪里还有昔日的辉煌与荣光?古老的教堂斑驳破败,肃穆的氛围荡然无存。泥泞的街道,寒风凛冽,处处透露着萧条与落寞。人们的脸上看不到喜悦和欢乐,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苦难和沧桑。 眼前的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让徐志摩内心开始动摇。他不禁质问自己,革命真的能够带来幸福吗?推翻旧制度就能建立人间天堂吗?社会主义的理想究竟能否实现?种种疑问萦绕在徐志摩心头挥之不去。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些昔日的美好憧憬,如今看来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 徐志摩决定更进一步地了解苏俄的现状。他拜访了托尔斯泰的女儿,希望能从这位文学巨匠的后人口中,获得一些启示。然而,谈话的内容却让他更加困惑和失望。托尔斯泰的作品已经难觅踪迹,就连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著名作家的书籍,也几乎绝迹书店。当徐志摩询问现在莫斯科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学家时,得到的回答是"全都走了,剩下的都不重要"。文学,这一徐志摩视为精神家园的圣地,在苏俄竟然荒芜至此。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内心的困惑与彷徨,徐志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他开始思索,理想的社会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人类是否真的能够通过革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世界?苏俄的现状,让他对这一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那些曾经闪耀着希望之光的理念,现在看来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徐志摩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俄的现状,徐志摩继续在莫斯科进行考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中国留学生。这位学生已经在苏俄生活了几年,对这里的情况有着切身的体会。徐志摩与他攀谈起来,留学生坦言,在苏俄的日子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他目睹了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官僚主义、特权阶层的产生、言论自由的限制……种种负面的事例,令徐志摩感到震惊和困惑。他不禁疑问,这样的制度真的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吗? 徐志摩的苏俄之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地,那就是莫斯科大学。他希望能够与这里的学者进行交流,了解一下苏俄学术界的现状。在莫斯科大学,徐志摩见到了一位俄国教授。交谈中,这位教授委婉地表达了对现行政权的不满。他谈到,在现在的苏俄,学术研究受到了诸多限制和干预,自由探索的空间日益压缩。一些优秀的学者,因为政治立场的缘故,遭到了打压和排挤。教授的话,更加坚定了徐志摩内心的判断。他感到,苏俄的现实与理想,已经背道而驰。 通过在苏俄的种种见闻,徐志摩开始反思人性与制度的关系。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制度的改变来实现。制度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国民的素质和人心的向善。如果人们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道德和文明水平,即便推行再好的制度,也难免走向歪路。徐志摩意识到,要建设一个真正幸福美好的社会,需要人性的觉醒和提升。否则,再美好的理想,也有可能变成恶梦。 在苏俄之行的最后,徐志摩以"宿命论者"自居,做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预言。他感慨道,人类社会要达到理想的彼岸,恐怕还要经历一番劫难。这个劫难,不是来自神明或魔鬼,而是源自人性自身的弱点和罪恶。徐志摩用"血海"来比喻这个过程,认为人类唯有跋涉过罪孽和苦难,才能最终升华和净化。他对人类的前途,既有忧虑,但仍然抱有希望。或许,经历过苏俄的洗礼,世人终会认识到,理想的路途虽然曲折,但只要坚守人性的善良本真,总有一天会抵达光明的彼岸。 《欧游漫录》问世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徐志摩以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客观地记录了苏俄的见闻,发出了发人深省的声音。徐志摩苏俄之行的意义,不仅在于一次个人的心灵之旅,更在于唤起了整个时代的思考。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勇气,为那个动荡的年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