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交流中,两个人要在正确的“位置”,这个位置并非是三观和立场等...

花红情感 2025-03-25 15:50:11
我们常说交流中,两个人要在正确的“位置”,这个位置并非是三观和立场等,而是体验的位置。比如一个人正处于悲伤的体验,另一个人却已经开始讲述人应该如何如何乐观,那是一种“我在这里,你却在那里”的感觉,进而感受为“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只要两个人体验上的距离过大,人就会丧失交流的兴趣。 换句话说,人们真正厌倦的并非是彼此的不同,而是交互过程中不存在相互的调谐和错位后的再调谐,也不包含这场对话还能被同频的预期,两个人都在自己的体验王国里,都期望自己是主权更多的那一个。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善于搁置自我的人总是很受身边朋友的欢迎,但是自己内心算得上朋友的人却很少,因为ta们很少真正僭越ta人的领土,却又允许他人随意扩张。之所以内心很少觉得谁是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的主体性是沉默着的,只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体验中不包含自己的主体性,无论对方怎样的友善或表现出亲近,自己都不会体验到在乎和重要,最后留给朋友的印象大概率是“脾气好、情绪稳定、善于倾听”等。 所有的交互乐趣都来自于体验上的交集,但宛若天成的同频向来稀少,在我看来,只要每个人都能持有尊重,且愿意展示真实的自我,也不惧怕差异和冲突,并且有错位后重新调频的意愿,其实很多关系都有着巨大的改善空间,一种关于两个人都将彼此体验为有趣的空间。 这种关系不等同于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感觉到舒服,而是两个人都感觉到安全和自由,一种允许展示差异的安全,一种差异后也不怕破裂,且还能构建连接的信心。这种层面的交集要远远深于一个人的含藏,另一个人随心所欲,因为没有人不喜欢那种棋逢对手,有投入,也有着真实呼应的对话。 其实我曾经所说的亲密关系里的确认也来自于这部分,一旦你内心中最重要也最耻于呈现的部分在冲突中被表露,但凡两个人建构的关系场允许这种表露,欢迎这种表露,甚至渴望看见这种表露时,那就是一次确认。几乎所有亲密关系的跨越式发展都包含这个部分的出现,它对于关系的深度性确立几乎是决定性的。 怕就怕的是一个人宁可后撤也不敢表达,有太多关系中断在最重要的诉求被设想为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甚至巨大的羞耻心导致自己单纯“害怕被对方知道”,然后也拒绝去验证,最终它消亡在了一种期望“不说也能被懂得”,或“说了也没用”的猜想中,以及由这些复杂的心理过程所映射出来的令对方迷惑的行动中。

0 阅读:1
花红情感

花红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