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第38军军长邓岳少将从战友处得知1个消息,他立即驱车赶到赤峰县美丽河村。在村长的带领下,邓军长来到生产队的马厩里,见到1位独臂马夫。当即,邓军长紧紧抱住马夫,问:“老战友,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1963年,一队军车缓缓驶进内蒙古赤峰市美丽河镇的美丽河村。 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小轿车都极为罕见。 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跟随村主任前往路边迎接。 大家发现,首长似乎对村里的于水林感兴趣。 原来,于水林是美丽河村的一名村民。 12年前,他带着残疾流浪到这个地方。 由于无家可归,又身世可怜,村民们为他提供了一个马夫的工作。 首长来到马场,当他看到于水林时,激动地冲上前,热泪盈眶。 于水林出生于赤峰市。 1933年,日本关东军的侵略兵力迅速进入赤峰,城市被炮火摧毁。 于水林亲眼目睹了亲人和乡亲的死亡。 于水林立下决心,必须参军报国。 终于,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日本已经撤出,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蒋介石违背协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 赤峰很快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1946年,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在赤峰展开激烈的对抗。 当地人民积极支持解放军,提供物资,最终在1947年,解放军成功反攻,彻底解放了赤峰。 此时,于水林也终于迎来了参军的机会。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于水林所在的第40军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 在朝鲜战场上,第40军被誉为“旋风部队”。 1951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部队正等待补给时,李奇微指挥的美军趁机发动进攻。 第40军迅速调整战略,实施反击。 于水林所在的部队负责穿插到敌军后方,堵截敌军退路。 某次突袭中,他负伤严重,但依然坚守岗位,不退后。 1952年,352团3营在谷村一带设伏。 然而,战士们所遇到的敌人并非预期中的南朝鲜第8师,而是由美军第2师机甲炮兵营组成的支援部队。 这个炮兵营拥有超过百辆坦克和卡车,以及大量大炮。 3营的战士们立即调整战略,决定拦截并摧毁这支支援部队。 战斗开始前,8连负责正面与敌人交锋,3连和7连则占据了制高点,为8连提供侧翼火力支援。 敌军尚未反应过来时,8连的战士们迅速向敌方车队投掷手榴弹。 美军很快派出两辆坦克前来开路。 志愿军的装备不足,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然而,于水林主动站了出来。 他向翟文清请求两枚反坦克手榴弹,并表示要亲自前去摧毁敌军坦克。 翟文清深知他在反坦克方面的经验。 于水林迅速埋伏在敌人坦克路径上,借着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他成功接近了第一辆坦克。 他精准地将手榴弹投掷到坦克的履带上,坦克被摧毁。 美军立刻展开了猛烈的反击,第二辆坦克直接向于水林扑去。 然而,于水林迅速利用第一辆坦克的残骸作为掩护,等到第二辆坦克靠近时,他快速跳入其视线盲区,并成功投掷了另一枚手榴弹,摧毁了这辆坦克,并且干掉了坦克的驾驶员。 部分敌人仍以车辆为掩护进行最后的抵抗。 战友们赶忙为他包扎伤口,并劝他下阵治疗,但于水林决定继续追击逃敌。 他在一个山坳中发现了8名美军士兵藏匿在茅草堆中。 面对这些敌人,他高举左手,命令敌人缴械投降。 敌人被他的果敢震慑,纷纷投降。 尽管伤势严重,失血过多,但他依然坚持将8名美军俘虏押回营地,交给翟文清。 此时,他浑身是血,尤其是右臂已经严重受创。 翟文清见状后将重伤的于水林送往战地医院。 由于失血过多,于水林几度昏迷。 于水林的生命得以保住,但由于右臂的伤势过于严重,最终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 由于无法再参加战斗,他决定回到国内。 回到国内后,于水林在寻找工作时屡屡受挫,最终决定返回故乡。 回到家乡后,他发现父母早已去世,家里的房子也因失火而被焚毁。 没有房子,他只能暂时住在村民的马厩里。 对于于水林的过去,乡亲们并不知情,大家以为他是外出遇到了不幸。 抗美援朝结束后,翟文清迅速升职,直至1963年成为副师长。 他终于得知于水林的家乡是内蒙古赤峰市的美丽河村。 翟文清决定亲自前往探访,寻找老战友。 得知于水林的英勇事迹后,村委会为他新建了房屋,许多乡亲也为他安排了相亲。 然而,于水林因自认为已是残疾人,且年龄偏大,他始终推辞着大家的好意。 最终,他与一位性格相投的姑娘结婚。
1963年,第38军军长邓岳少将从战友处得知1个消息,他立即驱车赶到赤峰县美丽河
醉卧桃源之梦
2025-03-25 17:26:43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