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9日,周总理低下头含泪扒着碗里的小米饭。当年越南到中国寻求援助,开口81亿,毛主席只批准25亿,越南竟心怀不满。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与越南代表团进行会谈。谈判的氛围颇为紧张,双方在援助金额上争执不下。会谈间隙,周总理端起一碗小米饭,低头扒拉着,眼中噙着泪水。 这一幕,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缘由。 50年代的中越关系犹如一对志同道合的兄弟。 越南民主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国向越南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成千上万的中国援越专家、工程师、医生、教师奔赴越南,与越南人民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越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悍然出兵越南,企图将越南纳入其势力范围。面对强敌当前,越南除了依靠本国军民的英勇抵抗外,也急需外界支持。 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听从越方请求,慷慨解囊,给予越南大量无私援助。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美援越期间,中国向越南提供的各类物资,包括武器弹药、粮食、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建设等,折合人民币就高达200多亿元。 这在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体现了中国对越南革命事业的倾力支持。 1973年,当越南代表团再次访华,提出要中国追加81亿元的无偿援助时,却令中方大吃一惊。 要知道,这可不是借款,而是无偿援助啊!哪怕是在今天,81亿元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是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 周总理作为主管援越事务的领导人,自然最清楚国家的财政状况。 他据理力争,最终与越方达成共识,将援助金额降至25亿元人民币。即便如此,这25亿元也几乎是倾其所有了。 会谈间隙,周总理端起那碗小米饭,心中五味杂陈。他何尝不知,自己身患重病,时日无多。但为了中越两国的革命友谊,为了援越事业的顺利进行,他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 在谈判的日子里,周总理常常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没日没夜,以超出常人的毅力投入到援越工作中去。 为了让越方代表团真切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周总理甚至亲自带他们走访中国的城乡,参观工厂、农村和学校,让他们亲眼目睹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况。 周总理对他们说:"援助你们,我们倾其所有,只恨国力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你们的需求。但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学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越南人民是坚强勇敢的,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你们定能早日赶走外来侵略者,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令人遗憾的是,中越两国的友谊并没有因为中国的慷慨援助而得到巩固,反而在之后的岁月里渐行渐远,甚至一度陷入武装冲突的境地。 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苏两党两国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决裂。 越南虽然获得了来自中国的大量援助,但在中苏交恶的大背景下,却迅速选择了"站队"苏联。为了向苏联示好,越南开始对中国采取一系列抵制、对抗措施。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在越华侨的驱逐。大量华侨被迫离开工作和生活多年的越南,背井离乡。与此同时,中越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也愈演愈烈。 越军频繁骚扰中方边民,双方士兵甚至发生流血冲突,边境局势一度剑拔弩张。曾经并肩作战的两国军民,竟然转眼成了对立的两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強盛的中国,越南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虽然之前的伤痕未愈,但面对现实,越南还是选择搁置争议,改善对华关系。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经贸合作全面展开,人文交流更是络绎不绝。 说起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从未停止过。哪怕是在两党两国关系最为恶劣的时期,依然有不少越南青年选择到中国求学。 他们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中国发展奇迹的憧憬,来到这片土地上学习、生活。这其中就有阮文英。 他常说,尽管两国在历史上有过矛盾和纷争,但打开中国古籍,不难发现中越两国千年的文化渊源;走进当下的中国,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越南朋友的友好和热情。 阮文英坚信,中越友好的基础在民间,只要两国人民充分交流,增进了解,中越世代友好就一定能够实现。
我是壮族,老公是汉族,给儿子上户口的时候,我把儿子的民族填成壮族,老公跟我大吵了
【9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