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山东高考状元考了749分,离满分只差1分轰动全国,然而却因为长相被嘲“书呆子”,那么在他清华毕业后,现状如何? 1987年,一对普通教师夫妻在山东烟台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王端鹏,作为教书育人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方式与众不同,他们并不像其他家长那样将功课视为孩子成长的全部,更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王端鹏的父母他们常常教导儿子,不要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而要自己多思考、主动发现知识。 这种学习理念让王端鹏从小就养成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他从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经常在课后反思知识的来源和推导过程,对于遇到的难题也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每当有疑问请教老师时,往往令老师惊叹于他思维的敏捷和活跃。 正是由于父母的开明教育,孕育了王端鹏日后在写作方面的天赋,除了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王端鹏的父母也十分重视体育锻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小时候的王端鹏就像其他"学霸"一样,对运动并不感冒,为了让他爱上体育运动,父母煞费苦心,在儿子上初中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种局面,电视里正在播放职业马拉松比赛的画面,运动员们英姿飒爽、奋力拼搏的英勇模样深深吸引了王端鹏的目光。 父亲见状,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趁热打铁地鼓励儿子也去参加马拉松,就这样,在父亲的坚持监督下,王端鹏开始每天坚持跑步锻炼。从一开始的400米到1000米,再到5公里、10公里,一直到全马的距离,整个初中三年他都没有间断过。 通过跑马拉松,王端鹏不仅大大提高了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更培养了对体育运动浓厚的兴趣,这些锻炼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为日后从容应对繁重学习压力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他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顽强品格。 在父母的引导下,王端鹏的知识面得以全面开阔,最令人称奇的是,在一次全国性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王端鹏以巧妙的解题思路和扎实的数学功底一举夺魁,获得金牌,这枚沉甸甸的金牌无疑为他日后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埋下了伏笔。 王端鹏乐于与同学们互相切磋讨论,他坚信知识是思维碰撞的结晶,只有充分的辩论才能获得真理,在给同学解答难题的过程中,他不仅增进了友谊,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借此机会发现了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及时进行补缺。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端鹏以749分的优异成绩夺得2004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这个分数不仅是山东省当年的最高分,更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山东省的最高分。 对于接下来的人生道路,王端鹏没有丝毫迷茫,在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下,他如愿以偿考入国内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脚踏实地地将知识学有所成。 大学毕业后,王端鹏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期间屡次受到当地大学和企业的延揽,他却全部婉拒,牢记着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谆谆教诲。学成归国后,王端鹏毅然决然选择加入中国科学院,投身科研事业,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虽然薪酬待遇远不及国外企业的丰厚,但他从未对此感到后悔,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如果清华学子的眼中只有金钱,那祖国的建设又该交给谁呢?"配上他憨厚纯洁的笑容,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想法,透着令人动容的国家情怀。 回顾王端鹏的成长历程,父母的教育方式堪称典范。他们没有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功课压力,而是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鼓励他主动探索发现知识。 除此之外,还亲自带领儿子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了他强健的体魄。在儿子对文学兴趣浓厚的同时,他们还不失时机地为王端鹏报了奥数班,拓宽了他的工科视野,最终造就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正是源于父母对孩子全方位、科学的培养,才有了今天的状元之子王端鹏。 世界因童年的你而不同,祖国因有你而骄傲,我们衷心祝愿,有更多像王端鹏这样的学霸能怀揣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年前,山东高考状元考了749分,离满分只差1分轰动全国,然而却因为长相被嘲“
鹏天云光
2025-03-26 13:02: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