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求援,刘封却以上庸初定拒不发兵,刘备怒斥:'二叔危在旦夕,你竟坐视不理?'孟达叛逃更成导火索,刘封最终被赐死,皇家父子权谋博弈血淋淋落幕!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荆州战场,关羽的"水淹七军"震动了整个天下。当这位红脸将军将曹仁围困在樊城,于禁的七军精锐沦为阶下囚时,谁也没想到,这场胜利会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远在成都的刘备更不会想到,自己亲手埋下的隐患,即将让义子刘封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早年投奔刘备时不过是个垂髫小儿。刘备见这少年眉眼间英气勃发,又念及自己年近四旬尚无子嗣,便收为养子。荆州百姓常能见到奇特景象:刘备牵着刘封的手登高远眺,身后跟着沉默寡言的二弟关羽、三弟张飞。刘封十五岁随军入蜀时,诸葛亮还特意叮嘱:"公子虽勇,当以仁德服人。" 当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刘封正驻守在上庸三郡。这片连接荆州与汉中的战略要地,是刘备两年前特意交给他的试炼场。孟达作为副将,常与刘封在城头眺望北方:"子度(刘封字),若二将军真能攻破樊城,咱们何日能挥师北上?"刘封总是摩挲着腰间佩剑:"待汉中王令下,你我自当建功立业。" 八月中旬的某个深夜,一支浑身是血的信使撞进上庸城守府。关羽的求援信上墨迹淋漓:"曹魏援军已至,吾军力竭,速发精兵三万!"刘封握着信笺的手微微颤抖,孟达却在一旁冷笑:"将军可知,山郡初附,民心未稳?若此时分兵,恐生内乱。"刘封抬眼望着厅外淅沥秋雨,终于将求救信按在案上:"回禀君侯,上庸不可轻动。" 此时刘备刚在汉中称王,对养子的期待达到顶点。他怎会想到,刘封拒绝出兵的理由,会成为压垮父子关系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当荆州烽火连天之际,上庸城头依然飘着"刘"字大旗,只是旗帜下的将领们,心思早已飘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孟达的转变始于某个清晨。他照例巡视城防时,发现刘封的亲卫队正在搬运粮草。心腹李辅低声提醒:"将军,公子似在暗调兵力。"孟达望着刘封日渐跋扈的背影,忽然想起刘备称帝时,派来册封使臣说的那句话:"上庸乃股肱之地,当以重臣守之。"而自己这个副将,始终被排除在核心决策之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孟达带着心腹连夜出城。投奔曹魏前,他给刘备留下最后一封信:"臣昔奉教,图复汉室。然封性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臣若留此,恐祸及妻儿。"当这封信送到成都时,刘备正在为关羽设祭,闻讯后竟将祭酒之器摔得粉碎。 刘备的愤怒在召见刘封时达到顶点。这位戎马半生的帝王,此刻像个被忤逆的老父亲:"当年你叔父求援时,为何按兵不动?"刘封额角冷汗涔涔:"上庸初定,臣恐……""恐什么?"刘备猛地起身,佩剑撞得案几哐当作响,"孟达叛逃,你当无过?"刘封还想辩解,抬头却撞见刘备通红的眼眶——那里既有痛失二弟的悲怆,也有对养子背叛的绝望。 最终判决来得比想象中快。诸葛亮进言:"封刚烈,恐刘禅继位后难以驾驭。"刘备沉默良久,御笔朱批:"赐死。"当鸩酒端到刘封面前时,他忽然想起十五岁那年,父亲牵着自己的手登上荆州城头,指着北方说:"吾儿当为父取下长安!" 刘封之死的余波持续发酵。孟达投降曹魏后,带着徐晃、夏侯尚攻打上庸,城破之日,百姓竟自发为刘封设祭。诸葛亮闻讯叹息:"主上失臂膀矣。"而远在洛阳的孟达,某夜醉酒后突然狂笑,笑着笑着又哭出声来,喃喃自语:"若当年不发那封求援信……" 这场权力更迭中的父子情仇,终究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注脚。刘封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的悲剧源于何处——是作为养子的身份尴尬,还是功高震主的猜疑?或许正如后世史官所言:"封之不救关公,非不愿也,实不能也。上庸之地,北有曹魏,东连孙吴,南接荆州,西通汉中,四战之地而兵不过万,纵有忠义之心,安能分身救火?"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我们回望这段往事,会发现刘封的悲剧早已埋下伏笔。从被收养那日起,他的命运就与蜀汉皇权深度捆绑。关羽求援时,刘封面对的不仅是军事抉择,更是政治生存难题。孟达的叛逃看似突然,实则是权力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刘备的杀伐决断,既是对养子的失望,也是对继承秩序的维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参考文献:《三国志·刘封传》《三国志·孟达传》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如果汉献帝在某个朝会之际突然高声命令:“随我斩除逆臣曹操!”并且亲自挥剑向曹操
【86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