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非常生气说:“你放弃立功放走元帝,难道不怕我告诉陛下而治罪你吗?”徐达听后,泰然自若地说:“元帝不是普通人,抓到了分封为王或杀都不是解决办法,放走最合适。”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方的战事已基本结束,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相继被扫灭,大明王朝的基础已经奠定。然而,要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在这一关键时刻,朱元璋选择了徐达担任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上。这一选择并非偶然。徐达作为朱元璋的老部下,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更重要的是,他深谙朱元璋的政治智慧与战略思想,两人之间有着超越一般君臣的默契。在北伐出征前,朱元璋与徐达进行了密谈。 明军北伐之所以进展顺利,除了军事准备充分外,更得益于事先在河南、山东等地布下的情报网络。这些潜伏的明朝支持者为北伐军提供了详尽的敌情、地形和民情信息,使明军能够避实就虚,事半功倍。 战术上,明军采用了轻骑兵与步兵相结合的机动作战方式,一改传统重装骑兵的单一打法。这种新型作战方式使明军能在崎岖地形中也保持高度机动性,常常出其不意,让元军措手不及。 更为关键的是民心向背。经过近百年的统治,元朝在北方的统治已趋于腐朽,苛捐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相比之下,明军在进军过程中秋毫无犯的纪律,以及朱元璋颁布的《谕中原檄》中承诺的减轻赋税等政策,使北方百姓纷纷倒向明朝。洪武元年二月,山东光复;三月,河南全境为明军收复,为直指大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洪武元年七月,明军主力气势如虹,直逼大都。七月二十八日,徐达率军抵达河北通州,距大都仅三十公里之遥,似乎触手可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徐达的军队在通州驻扎了整整七天,没有立即向大都发起进攻。 这段时间,徐达部署了一种特殊的"松散包围圈",看似封锁了大都,实则刻意留有破绽。更为隐秘的是,徐达秘密派出小股侦察兵,不为阻截,而是为监视元顺帝的逃亡路线,确保其能安全离开却不被察觉这一安排。 元顺帝显然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微妙信号。就在徐达军抵达通州的当晚,元顺帝便匆忙打开健德门,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直到八月二日,徐达才率军进驻大都,这时元顺帝已经安全脱离。 进驻大都后,常遇春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与不满。作为一名传统的军事将领,他信奉"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思想,认为放走元顺帝是严重的战略失误。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常遇春终于忍不住对徐达提出质疑。 "你放弃立功放走元帝,难道不怕我告诉陛下而治罪你吗?"常遇春怒气冲冲地质问道。 面对常遇春的责难,徐达并未慌张。他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这是朱元璋在北伐前交给他的密令。信中明确指示,若有机会,应放元顺帝离开,而非生擒。这一密令表明,放走元顺帝并非徐达个人决定,而是出自朱元璋的战略考量。不过,徐达要求常遇春对此事严格保密,以免影响军心和大明王朝的对外宣传。 徐达随后详细解释了他这一决策背后的三重考量。首先是政治合法性问题。在中国传统的王朝更替中,政权的合法性源自"天命"。如果直接捕获元顺帝,无论是杀还是囚禁,都会被视为篡夺,不符合"天命转移"的叙事。而元顺帝主动逃离,等同于"让位",符合天命所归的政治逻辑。 其次是军事层面的考量。若元顺帝被困,元朝残余势力必将拼死一战,这会导致明军伤亡惨重。即使最终取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放走元顺帝反而使元军群龙无首,士气大挫,有利于明军稳步推进的北伐战略。 第三点是徐达独特的远见——他预见到元顺帝出逃后,蒙古各部落将陷入严重的继承危机和内部分裂。没有了共同的领导核心,蒙古各部将难以形成统一战线对抗明朝,这对明朝分化瓦解北方蒙古势力极为有利。这一战略眼光远超当时大多数军事家的认识。 当常遇春将此事上报朱元璋时,朱元璋不仅没有追究徐达的责任,反而对其战略决断表示赞赏。这印证了"放虎归山"确实是朱元璋与徐达共同的战略考量。 朱元璋随后大力宣扬"明兴元亡"的政治叙事,强调元顺帝主动放弃江山、逃往北方是天命已归明朝的明证。这一叙事极大地巩固了明朝统治的合法性,使新建立的明朝政权能够更快地获得各阶层民众的认同。 元顺帝出逃后,北方元军果然如徐达所料陷入混乱。各部落领袖各自为政,互相争夺继承权,无法形成有效抵抗明朝的统一战线。明军得以利用这一分裂局面,逐一击破北方残余势力,大大降低了统一战争的代价。
1368年,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非常生气说:“你放弃立功放走元帝,难道不怕
文山聊武器
2025-03-26 18:01: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