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这样回复你的人,其实是看不起你(一)
亚丘贵公子
2025-03-27 15:50:38
亚丘说
你以为的“他太忙”,其实是“你不配”。
那些藏在标点符号里的傲慢,躲在表情包后的敷衍,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1
《围城》里方鸿渐说:“对话要像接羽毛球,有来有回才有趣。”
“好的(微笑脸)”
“哈哈,真有意思(大拇指)”
“行吧,你开心就好(太阳)”
看似礼貌的回复里夹着冰碴:
句号是休止符,终结你的分享欲;
括号表情是防弹衣,挡住你的追问;
客套词是玻璃墙,反射出他的不耐烦。
当你的热情总是撞上冰冷的墙,就该明白,他不是手滑按错键,而是心冷懒得演。
2
《世说新语》记载:
嵇康与山涛绝交,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九千字,字字如刀;
而现代人的绝交,只需三步—— 回“哦”,回“?”,最后连“正在输入中”都消失。
沉默是最高效的暴力, 不拉黑是最后的体面。
微信回复的“三不原则”
1. 不接话茬,只抛鱼饵 你发长段倾诉,他回“确实”;
你分享趣事,他回“6”;
你问“周末要不要见面”,他回“再看”。
像在玩单机游戏,你的每句话都坠入虚空。
2. 不守时差,只挑时辰 凌晨三点发酒吧定位给你的人,白天永远“在开会”的人, 周末固定“手机没电”的人, 他不是活在时区里,而是活在对你的估值表里。
3. 不读空气,只管泄洪 你发烧到39度,他连发10条吐槽老板;
你父亲住院,他秒回“帮我砍一刀”;
你生日当天,他转发“震惊!这五种食物致癌”。
心理学中的“共情功能障碍”患者, 永远分不清分享欲和垃圾场的区别。
3
日本导演北野武说:
“所谓规矩,就是为别人着想。”
那个总在深夜发“在吗”却不说事的人, 那个发语音矩阵却不准你转文字的人, 那个聊到一半突然失踪,第二天说“昨天睡着了”的人……
他们不是在考验你的耐心, 而是在测试你的底线。
就像往海里倒垃圾的人, 总觉得潮水会包容所有不堪。
你为他找借口:
“他性格内向” “他工作特殊” “他原生家庭缺爱” 却不肯承认——
真正在意你的人, 雨天路过便利店都会拍彩虹给你看;
而看不起你的人, 你站在他眼前发消息, 他都能切出去刷短视频。
心理学中的“最小兴趣原则”早已道破:
关系中投入越少的一方,权力越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