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1953年,国民党将领李弥对缅甸政府说道:“我李弥做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1953年,国民党将领李弥对缅甸政府说道:“我李弥做云南王不太容易,做缅甸王易如反掌,关键看我想不想做!”   李弥躺在金三角的竹楼上,轻轻摇晃着手中的酒杯,窗外是一片热带雨林的葱绿,空气中弥漫着鸦片的淡淡香气。   此时的他,早已在缅甸边境的金三角地区,过上了“土皇帝”的日子,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蒋介石轻松拿捏了。   1949年,蒋介石带着一部分国民党高层撤退到了台湾,李弥因为在淮海战役中惨败,几乎丢了老底,以至于到了台湾后备受冷落。   手下的人分散,部队也被打散,李弥一时之间混得相当落魄,这时他收到消息说,带着700人残兵的李国辉和谭忠率领的600人在缅甸金三角地区汇合。   李弥心里清楚他在台湾已经没有立足之地,想要东山再起,必须另辟蹊径,而此时的金三角正是他翻身的机会。   他立刻去找蒋介石,把这支部队的消息告诉了他。蒋介石听后大喜,立刻派李弥前往缅甸,接管这支部队,重建国民党在滇缅边境的军事力量。   两位残将见到李弥这位“老大”亲自来指挥,竟然都忍不住有些眼泪汪汪。   因为此时他们在缅甸的日子相当艰难,不仅要应对当地人的攻击,物资也极度匮乏,李弥的到来无疑给他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李弥一到金三角,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决心要在这里组建起自己的势力,再也不要去受劳什子窝囊气。   他知道光靠手里这点人马根本无法成事,于是李弥开始在滇缅边境招兵买马。   那些流落到边境的国民党散兵、匪帮、甚至一些恶霸,都在李弥的拉拢和承诺下,成为了他的部下。   短短几个月时间,李弥的部队迅速膨胀到18000人,金三角一带逐渐成了李弥的“地盘”。   但随着兵力的增加,仅靠武力无法维持庞大的军队开支,第二条发展战略就是发展经济。   说白了,就是靠鸦片生意发家。这在金三角并不是什么秘密,李弥不仅大规模种植罂粟,还为毒贩提供保护,向他们收取保护费。   李弥的部队几乎包揽了毒品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凭借毒品生意,他不仅养活了这支庞大的队伍,还让自己过上了极尽奢华的生活。   靠着这条“生财之道”,李弥的部队很快解决了粮草问题,甚至过上了相当奢侈的生活。   随着李弥在金三角的势力越来越大,他甚至开始插手缅甸当地的政治事务。   缅甸政府多次出兵围剿李弥的部队,但由于李弥的部队经过严格训练,又有实战经验,屡次打退缅军的进攻。   缅甸自己打不过,于是决定请外援,道德绑架让能收拾李弥的人来收拾他,所以当蒋介石意识到李弥的部队如果不听指挥,将来很可能成为他的心腹大患。   当即先打了一张怀柔,派遣了一批特务前往金三角,这些特务打着支援的旗号,逐渐控制了李弥的核心部队,甚至在他的眼皮底下拉拢了李国辉和谭忠。   李弥对此浑然不觉,仍然沉浸在他的“土皇帝”梦里,就在他得意之时,一封急电从台湾发来,蒋介石命令他立即撤出金三角,带着部队回到台湾。   李弥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好不容易在这偏远的山地站稳了脚跟,哪能说走就走?   可他又清楚,蒋介石的命令不能不听,违抗老头子的后果,他心里明白得很。   于是,李弥决定先稳住蒋介石,表面上答应撤军,但心里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你们先带一部分老弱病残的撤回去,主力部队暂时别动。”李弥对手下的几个心腹说,“我看看情况再说。”   他心里盘算着,先回台湾周旋一段时间,看看局势再说,反正金三角还有他的心腹在,不至于失控。   实际上蒋介石早已看穿了他的把戏,布下了一张大网,等着他钻进去。   李弥回到台湾后,蒋介石立刻展开行动,他的特务迅速接管了金三角的残军,并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削弱了李弥的影响力。   失去了金三角的势力,李弥在蒋介石眼中,也不过是个没什么威胁的过气将军罢了。   李弥心里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一代枭雄,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唏嘘。   此后,他的生活越发清闲,每天无所事事,偶尔在街坊里散步,想找人聊聊往事,却发现没有人愿意听他讲那些陈年旧事。   而蒋介石虽然对外声称已经撤走了金三角的部队,但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愿意离开。   毕竟他们在金三角已经习惯了那种无法无天的生活,回到台湾只会受到种种限制,谁愿意过那种受人管制的日子呢?   很多人选择留在金三角,继续他们的鸦片生意。这些人后来辗转到泰国北部,定居在一个叫“美斯乐”的地方,依靠贩毒和为泰国政府打击反政府武装,继续在这个偏远的角落存活下来。   如今,这些残军的后代已经繁衍生息,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族群,在泰国北部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0 阅读:42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