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门复旦文科生的自白
我站在复旦春招会现场,看着人工智能展位前挤破头的人群。HR们举着喇叭喊"工科生优先",中文系的女生刚报出专业,对面笑容就冻住了——这场景太熟悉了,五年前我在县城网吧查录取通知时,背后看热闹的大叔也这么嘀咕:"文科生出来能干啥?"
今年招聘数据明晃晃摆着:芯片、AI岗起薪30万起步,文科生平均工资却要低四分之一。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是整个社会都觉得文科没用。那些修了"经济+AI"双学位的同学,能用代码分析《繁花》里的上海话,我的简历上还写着"会用《四库全书》电子版查资料"——就像带着算盘去参加编程大赛。
国企HR说话很直接:"现在招人,60%的文科生不会用Excel做数据透视表,82%的岗位要求会和智能系统配合。"哲学系的周露露论文写得漂亮,应聘文化科技公司时,人家问她会不会用Blender做数字建模,她只能摇头。我们这些读着《理想国》长大的人,现在连机器都配合不了。
每年60万文科生抢5万体制内岗位,比考研还惨。同乡师兄复旦历史硕士,考编三年失败后送外卖。他写的《长安的荔枝》书评在豆瓣火了,可出版社说现在只招能做短视频的策划。教培垮了,出版社裁员,报社转型直播带货,我们这代人读着鲁迅张爱玲长大,最后只能在直播间喊"三二一上链接"。
家里情况我最清楚。父亲在工地摔断伤在家,母亲视力不好属于灵活就业,家里实在供不起每年两万的"计算传播学"辅修费。城里同学轻松选"德语+计算机"双学位时,我正熬夜做家教,赚的钱要给复读的妹妹交补习费。穷学生转不起专业,就像带着破船桨想横渡长江。
但在复旦四年,我学会了在石头缝里找光。见过美院老师用AI修复敦煌壁画,见过民俗学博士用区块链保护山歌。最近试着用AI工具分析《红楼梦》里的衣服描写,突然懂了老师说的"校勘唐诗不是为了故纸堆,是要教会AI什么是中国美"。
凌晨在光华楼顶看陆家嘴的灯火,我想明白了:文科缩招不是末日,是逼着我们既要能用《资本论》拆穿算法套路,又要会给元宇宙里的乡村写故事。穷孩子可能永远追不上风口,但最先看见天亮的人,都是从最黑的夜里熬过来的。
大盗海门人家
工科生想法少,适合做牛马。
墨者 回复 03-29 11:33
不是想法少,是沉得住气
Hss
既然社会上没那么多的文科岗业,大学就应该少招文科生!
北里
[赞][赞][赞]
上善若水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1100032
卧槽!南大文学院教授居然也送外卖啊!你这是鸡蛋文科生吧?
冰川
文科,不是挣钱专业,是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理工科,是工匠,打工人,是为挣钱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