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坚决执行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被认为是永久不变的基本国策却在几十年后迈出了新的步伐——政策调整!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人们在物质匮乏、收入受限时坚持生育,甚至将生育作为一种生活压力呢?答案恐怕就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上。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慨万千。 回望1978年,为了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中国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被称为"基本国策"的政策,在其后的30多年里深刻影响着每个中国家庭。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总量已突破9亿,年增长率接近2%,这意味着每年新增人口近2000万。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给教育、就业、住房等社会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独生子女政策应运而生。 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却与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人们普遍认为子女越多,家族就越兴旺,这不仅关系到家族的延续,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即便在物质条件并不充裕的年代,许多家庭仍然选择生育多个孩子。 更为显著的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在当时仍然普遍存在。在农村地区,不少家庭为了生育男孩而多次怀孕。 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代,一些农村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失衡,远超正常值。这种现象反映出传统生育观念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深刻矛盾。 2016年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一场关于全面两孩政策的发布会,透露了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重大规划和战略方向。此次发布会的焦点不仅在于详细介绍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还强调了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以确保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继续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规划》,中国人口总量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14.5亿的峰值,而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将稳定在13.8亿左右。这一预测表明,中国的人口大国地位仍将长期维持,并且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实施了数十年,尤其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的单独二孩政策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人口管理的战略不断根据社会变化进行调整。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劳动力短缺开始逐渐浮现,国家在进行人口管理时,不仅要考虑生育水平的适度提升,还要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将面临人口结构、资源分配、老龄化程度等多方面的挑战。 根据《规划》,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总量预计会达到14.5亿,之后会趋于平稳。然而,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逐渐下降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根据预测,劳动年龄人口的波动下降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意味着将来会有更多的老年人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此同时,人口流动仍然保持活跃,尤其是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这种流动性将进一步推动家庭形态的多样化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这一系列变化也意味着中国要处理好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尽管中国的人口众多,但由于资源配置不均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关系,成为了国家人口政策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发布了关于人口发展的新战略,意在通过综合施策,创造有利的人口势能和结构红利,以确保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在这种新形势下,推动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成为了人口政策中的一项关键任务。《规划》明确指出,未来几年,中国将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的效应,努力提高生育水平,以适应人口总量、结构和素质的多维度优化。到2020年,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中国的总人口预计会达到14.2亿人左右,这一阶段将着重推动生育水平的适度提高、人口素质的改善以及人口结构的优化。 然而,人口的增长并不代表资源的无限制增长。中国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将成为未来人口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难题。《规划》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一个稳步增长的人口,能够为经济社会提供动力,同时如果资源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人口的持续增长则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综合考虑,通过加强对生育、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促进人口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人口的结构性调整变得至关重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迫使国家在管理上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如何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老龄社会的适应性设计,让更多老年人能够安心享受晚年生活,避免因人口结构失衡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与此同时,政策调整还需要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家庭类型的需求,避免人口分布不均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