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鲜战场上,张桃芳靠着比对手快了零点几秒,把对方一击毙命! 1953年初夏的上甘岭,硝烟弥漫在整个战场上。从坑道里望出去,张桃芳发现一连串子弹正朝他的方向飞来。 他迅速趴在坑道里,对面的枪声依然不断。这一次的情况有些特殊,美军专门派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狙击手要解决掉这个让他们头疼的中国神枪手。 张桃芳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坑道里有一顶钢盔。他用枪将钢盔缓缓露出坑道,想要引诱敌方暴露位置,但这次的对手经验老到,并没有上当。 刚要接近狙击台,对面立即又是一阵机枪扫射。张桃芳立即倒在狙击台左侧,而对方狙击手则一直对着左侧猛击。 张桃芳小心翼翼地从狙击台右侧观察情况,很快发现对面有两台机枪在持续扫射。但他并没有贸然出手,因为这明显是敌军的诱饵战术。 在耐心等待和搜索中,他终于发现了山对面两块大石头之间的异常。美军狙击手就藏在那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现了对方。 张桃芳立即瞄准目标,手指扣在扳机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对方也同时开枪了。 但最终是张桃芳的枪快了零点几秒,一发子弹精准命中目标。而对方的子弹则打偏了,只有些许泥土溅到了张桃芳的脸上。 这场惊险的对决,让张桃芳的名声在战场上更加响亮。仅在1953年2月的22天里,他就用247发子弹击毙了71名敌军。 这样惊人的战绩很快传到了皮定均军长那里。军长为了验证这个战绩,特意拿出了自己珍贵的皮靴作为奖励。 作战参谋带着皮靴去找张桃芳验证战绩。在参谋的见证下,张桃芳连续击毙三名敌军,展现出了令人叹服的枪法。 这双皮靴最终成了张桃芳收集战果的容器。他将每次击毙敌人后的弹壳都保存在靴子里,很快就集齐了211个弹壳。 军长看到靴子里装满弹壳后,对张桃芳说:"你是214团的,那就再去多打三个,这个数字就能和你的团番号对上了。"张桃芳果然又击毙三名敌军,完成了这个特殊的数字。 张桃芳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离不开他独特的训练方法。最让战友们印象深刻的是,他自己缝制了一个装满沙子的布袋,重达十几斤。 每次练习射击时,他都会把沙袋绑在握枪的手臂上,这样能够增强手臂的稳定性。经过长期训练,即便在战场上遇到强风,他的枪口也能保持稳定。 白天训练完,张桃芳晚上还在继续练习。他的战友吕长青曾经半夜提着马灯去上厕所,突然感觉有人在瞄准他。 仔细一看,原来是张桃芳在练习夜间瞄准,他选择了吕长青手中的马灯作为目标。这种不分昼夜的训练强度,让他在实战中能够应对各种光线条件。 地形地貌的利用也是张桃芳的强项。他善于观察战场环境,总能找到最佳的狙击位置。 每次选择狙击点,他都会考虑三个因素:视野开阔程度、隐蔽条件、撤退路线。这种细致的观察,让他在战斗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张桃芳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移动方法。每次开枪后,他都会立即转移到新的位置。 他的转移路线从不重复,有时会选择意想不到的方向。这种不可预测的移动方式,让敌人始终无法锁定他的位置。 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最终将张桃芳打造成了一名顶尖的狙击手。 1952年9月,刚到朝鲜战场的张桃芳参加了一场打靶比赛。在这场比赛中,他连续三发子弹都脱靶了,成了连队里的笑谈。 这个"三个大烧饼"的外号一时传开,连长还把他调到了炊事班。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张桃芳不熟悉新配发的莫辛甘纳步枪。 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打倒张桃芳,他开始了更加刻苦的训练。在老兵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如何使用这种新式武器,逐渐掌握了它的特点。 通过不断练习,张桃芳的枪法突飞猛进。他开始在实战中崭露头角,每次出击都能精准命中目标。 慢慢地,张桃芳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战果。最终,他用436发子弹击毙了214名敌军,创造了志愿军冷枪战术的最高纪录。 这样优异的战绩,让张桃芳获得了志愿军特等功臣的称号。朝鲜政府也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以表彰他在战场上的突出贡献。 随着战绩的不断提升,张桃芳的名字被列入世界十大狙击手行列。他成为了中国军队在世界狙击手榜单上的代表性人物。 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张桃芳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组织上安排他参与空军飞行员队伍的建设工作。 这对张桃芳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从地面狙击手到空中飞行员,需要掌握完全不同的技能。 但张桃芳仍然保持着当年练习枪法时的认真态度。经过刻苦训练,他在1956年成功成为了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在空军的岗位上,张桃芳同样表现出色。他创造了上千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为空军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直到1985年退休,张桃芳都在空军二十二师工作。从副团职的位置上退下来时,他已经为国家服务了30多年。
1953年,朝鲜战场上,张桃芳靠着比对手快了零点几秒,把对方一击毙命! 1953
嬿静思悠
2025-03-28 17:27:51
0
阅读:32
用户10xxx02
江苏兴化人的骄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