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大家都在说“企业出海”,仿佛谁不出海,谁就是乡下人。尤其是建筑企业,铁锤一挥,水泥一搅,楼就起来了,市场就拿下了,财富就涌进来了。
但真正把脚踩在海外工地上,才知道——这海,不是你想出的,也不是你想回的。
很多国家对中资建筑企业的不信任,早已不是新闻。你去谈项目,对面政要的眼神,比看间谍片还防备;你去做投标,标书像论文答辩一样被挑刺。有人会说:他们有偏见。他们排挤我们。他们对中国企业有成见。
确实有,但你得问一句,这成见到底是他们的,还是我们自己喂给他们的?
我认识一位海外项目经理,2019年在某国跑项目,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到现在记得:“不是我们干不好,是他们不信我们能干好。”
但我后来才知道,他的项目部,工人没发工资,水泥账目糊涂,跟当地政府踢皮球,跟当地员工拉偏架,最后项目停摆,官司缠身。
这不是偏见,这是经历。
我们有些企业,出海的时候,把国内那套“效率经验”打包带去,没毛病。但同时,也把一些“潜规则”、“猫腻文化”、“甩锅技术”顺手带了过去,仿佛出海不是走出去,而是跑出去,把自己的一摊烂摊子继续搬到异国他乡。
于是你会看到,一个中资企业的项目刚开工,当地政府就派了三个部门的人天天来巡查;你会看到,标书上写的高标准,实际操作是低成本;你会看到,部分中方负责人根本不跟当地人打交道,只想用一个包工头、一群“自己人”,把事凑合完事。
最后呢?
出事了,罚单来了,信誉没了,同行被连累,整个“中资”两个字在当地成了“靠不住”、“有猫腻”、“质量差”的代名词。
说到底,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但问题是,这锅粥,本就够脆弱,盛不住太多老鼠屎。
中国企业走出去,靠的不是一时的价格战,不是官商默契,也不是“跑得快、干得快、卷得狠”。靠的是把根扎进规则里,信任里,合作里。可有些人偏偏不信这个邪,总想着走捷径,最后把路走窄。
你可以理解他们的焦虑:国内市场卷到头了,利润空间压扁了,政策环境风吹草动。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明白——海外市场不是避风港,而是风暴眼。
他们对你不信,是因为之前有人在这里打过地鼠洞,埋过地雷,做过账目上的“奇技淫巧”。你今天过去,带着五年计划和十年展望,对面官员翻开档案一看:你们老乡三年前刚坑过我们。
人家凭什么信?
我们谈足球时,常说一句话:“世界上从来没有弱队,只有被看不起的队。”
放在今天的出海企业身上也是一样:没有哪一个市场天生排斥你,是你的同行让他们排斥了你。
我们出海,本是为了拓市场、拓品牌、拓未来,不是去拓荒,把荒草和尘埃一起带过去。
要知道,品牌这东西,砌起来像造长城,毁掉只需一块松砖。
更要命的是,这种信任崩塌是会传染的——某一个企业在非洲出事了,东南亚项目跟着被怀疑;某个标段贪腐曝光了,整个行业在欧美市场举步维艰。
你以为你砸的是自己一碗饭,其实砸的是所有人的锅。
这就像踢球,你传球失误,影响的是全队输球。
你在海外市场犯规,代价是所有中国企业的出局。
所以我真想劝一句,那些打着出海大旗,内心还想着走偏门的人——别再把家乡的脏水,带到别人的井里了。
世界其实没那么恶意,只不过它记仇。
你给过它什么,它就还你什么。
你带去诚信,市场还你尊重;你带去猫腻,它只会关上所有门,哪怕是给认真做事的人。
出海不易,但别把自己做成别人故事里的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