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单田芳先生一家被下放到鞍山市台安县新开河镇杜大连泡村。在这里被监督劳动改造。一直在城市里生活的单老也跟着下地干起了各种农活。
1970年,和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样,单田芳和家人被下放到了辽宁鞍山市台安县新开河镇杜大连泡村。 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说书艺人,单田芳对农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是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义下,他必须像其他社员一样参加各种农业劳动。第一次下地的情景让他记忆犹新:清晨,天还蒙蒙亮,他就要和其他社员一起去田里干活。握着锄头的手生疼,弯腰驼背的姿势让他浑身不适,但这些都只是农村生活的开始。 然而,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单田芳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个说书人。在农闲时分,或是劳动休息的间隙,他常常应社员们的要求说上一段书。说书的内容多是些家喻户晓的《三国》、《水浒》片段,虽然没有了城里评书场的繁华,但乡亲们专注的眼神和真诚的笑容,却给了他别样的温暖。 然而,这种相对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生产队来了个新队长,人称"老包子"。这个外号的由来无人知晓,但他对单田芳的态度却显而易见。新队长上任后,处处刁难单田芳,给他安排最重的活计,有时还故意让他独自完成本该多人合作的工作。 就这样,在农村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困难重重,但单田芳依然保持着艺术家的本色。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个说书人。这种坚持和执着,不仅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也为他日后重返舞台积累了更多的人生体验。 在1978年,单田芳终于得以恢复名誉。那个时候,传统的茶馆评书已不再受到观众的热捧,评书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此时,单田芳将目光投向了广播评书,开始在新的平台上寻找突破。在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他录制了《隋唐演义》,这一作品的广泛传播不仅让他找到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也使得评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得以复兴。紧接着,单田芳继续在鞍山广播电台录制《七杰小五义》《封神演义》《童林传》等经典传统评书,同时也涉足了现代题材的作品,如《民国风云》《百年风云》《千古功臣张学良》等,这些作品不仅充实了评书的内容,也拓宽了其表现形式和受众群体。 80年代,单田芳的艺术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他开始涉足电视评书,通过与辽宁电视台曲艺导演史艳芳的合作,制作了《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羊神》等20部评书。这些作品的推出,不仅让电视评书成为了观众喜爱的娱乐节目,也使得单田芳的艺术影响力遍布全国。与传统广播不同,电视评书的视觉效果和声音的结合为单田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尤其是在央视《电视书场》上录制的《薛家将》一度成为了全国观众追捧的焦点,标志着评书艺术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94年,单田芳移居北京,进一步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他在北京电视台继续录制评书,之后创办了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这一举措不仅使得评书艺术商业化进程加速,也为后来的曲艺传承和创新打下了基础。通过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持续创作和录制,单田芳全年制作的评书数量常常超过三百集,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创作能力和不懈的追求。无论是《大河风流》还是《西游记》,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单田芳数十年的创作经验和对评书艺术的深刻理解。 进入21世纪,单田芳依旧活跃在评书艺术的最前沿。2001年,在北方电视中心录制的《宏碧缘》和2002年在辽宁电视台录制的《白眉大侠》续集,继续扩大了他的影响力。同时,单田芳还开始尝试多种创新形式,将评书艺术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 单田芳的晚年生活同样充满了成就与荣誉。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标志着他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同年,他还出席了《羊神》上海首播式,继续推动评书艺术的现代化进程。2011年,他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回顾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点滴历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生活智慧。同年,他还参加了湖南卫视的综艺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这一跨界演出让他在年轻观众中也收获了不小的关注。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田芳逐渐进入了艺术生涯的尾声。2007年,他宣布“收山”,并以《老店风云》作为自己的最后一部评书作品。此举既是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单田芳依然未曾远离公众视野,他始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朴实无华的风范,获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敬意。 2012年,单田芳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一生辛勤创作的最大肯定。同年,他还荣获华鼎奖中国曲艺演员公众形象调查第一名,显示了他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2018年9月11日,单田芳因病去世,享年84岁。他的去世不仅是中国曲艺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重大遗憾。尽管如此,单田芳留下的评书遗产却将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