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年,太平公主去外婆家串门。未料,表哥贺兰敏之竟强行与她发生了关系。武则天收到密报,如同五雷轰顶,下令将贺兰敏之流放!几天后,武则天越想越气,又派人活活勒死了贺兰敏之。
太平公主是高宗与武后在众多子嗣之中最年幼的那位,她的确切诞生日月并无定论,但多方研判认为大约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当时,这对帝后二人多在东部的繁华都城驻留,因而她极有可能就在当地呱呱坠地,并在紫微宫周围度过最初的时光。 那片宫苑临近池沼环绕之所,环境相对幽静,令幼年的她可以在一方富丽又略带神秘的空间里玩耍与成长。她周遭环伺着侍从人员和贴身侍女,长辈们对这幼小血脉也格外关怀。 据传,太平公主五六岁时,曾常去拜访外祖母的府邸。那位长辈是出身不凡的夫人,在洛阳有专门的居处。小姑娘时常随着宫中人员前往探视,途中有时会经过热闹街市,也可能绕行更为隐蔽的通道。出入的仪仗并不算极度隆重,但仍彰显了皇家后裔的身份。外祖母待她慈爱有加,经常赠送些小玩意儿,或为其准备精致茶点。在孩子的眼中,那里既是另一番温暖世界,也为她暂时逃离皇宫规矩提供了片刻自由。然而,她尚且年幼,却在无意中见证了一场令皇室震怒的丑行:某位表兄对她身边的随行侍女存有龌龊之念,最终付诸行动,引发轩然大波。 那个血脉亲戚原本与武家关系密切,加之性格张扬,一度被人视为可能接续家门的人选。然而,这桩罪行彻底刺痛了公主之母——那位掌握重权的女性瞬间勃然大怒。此前,那名外家青年还干下过其他不堪入目的事,使得当权者愈加不能容忍。宫中风云骤变,原先被视为同宗俊才之人随即遭到严厉惩处,从继承序列被剔除,甚至被流放并最终赐死。此事令公主年纪虽小,却对权柄的力量与家族间错杂的利害关系有了早期认知:一旦触犯宫廷雷霆,就会从高处猛然坠落,这般教训深刻地留存在她的记忆里。 公元六七〇年前后,太平公主还是一个娇憨童稚,她的外祖母那时在洛阳病故。消息传来,举家皆陷于悲痛之中。出于礼俗与心愿,武后为此特意让幼女走上道观之路,给她取了“太平”的道号,一方面祈求故人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另一方面也算是以宗教方式替家里消灾祈福。自那以后,这位公主便带着别具意义的称谓为世人所知。名义上虽说是出家,实际上她仍居住在皇宫之内,只是宫廷里多出了一些与祭祀、礼仪相伴的场景。她有时也会随着长辈或教习人员吟诵道典,或在指定位置观摩仪式。朝堂上对此举并不感到意外,因为皇族让孩子暂时“入道”以表敬畏神明的作法,在当时并非绝无仅有。 由此可见,太平公主的童年大半时日都在洛阳度过。当地既是东部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与经济繁盛的重镇,街巷内商旅往来不绝,一些新奇技艺与稀有物产也容易在此汇聚。对于一个原本就身处显赫之家的女孩而言,这一切让她的眼界不至太过狭窄。她的住处更是占据有利位置,附近有水池亭台,也有楼阁相连,即便出行在外亦能体会到多姿多彩的风貌。然而,宫门之内的沉闷礼节、繁琐规矩,以及家族之中种种微妙暗流,也同样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她的性情。上层子弟即便锦衣玉食,也难免被卷入亲属间的恩怨,对这位尚在稚龄的公主而言,那次引发武后震怒的事件,就是令她看清权威铁腕的第一课。 长安城的秋天总是特别迷人。670年的这一天,金灿灿的梧桐叶在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飘散着桂花的清香。皇城外的街道上,一队仪仗缓缓驶过,守在路边的百姓纷纷低头避让。这是太平公主的车驾,她正要去外祖母荣国夫人府上走动。 太平公主此时年纪尚小,天真活泼。她携着几名贴身宫女,兴致勃勃地走进这座熟悉的府邸。就在这时,一道挺拔的身影从回廊转角处走来。这便是太平公主的表哥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笑着迎上前来,以表兄的身份热情地招呼太平公主一行。秋日的阳光透过庭院里的梧桐树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府中的下人们来来往往,为主子们端上新鲜的时令点心和香茗。 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一次走动,却暗藏着令人不安的阴影。几天之后,一份密报悄然送到了武则天的案头。这份密报的内容令武则天震怒不已,她立即下令将贺兰敏之流放至雷州。这道命令如同一道惊雷,在长安城的权贵圈中掀起轩然大波。 贺兰敏之的所作所为很快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周国公,竟然做出了如此不齿的事情。消息传到武则天耳中后,她越想越是震怒,认为流放的惩罚还不足以平息她的愤怒。最终,贺兰敏之在前往雷州的途中被人用马缰勒死,结束了他短暂而荒诞的一生。 《旧唐书》中对这起事件的记载比较含糊,只说"宫人侍行,又尝为敏之所逼"。这究竟是指太平公主本人遭受侵犯,还是仅仅是她的侍女们受到骚扰,至今仍是历史学界争论的话题。但无论如何,这个事件都成为了贺兰敏之最后的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