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新共有一儿一女,儿子名叫曾林林,女儿名叫曾彤彤。张志新殉难时,他们都还没有成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3-29 09:12:03

张志新共有一儿一女,儿子名叫曾林林,女儿名叫曾彤彤。张志新殉难时,他们都还没有成年,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母亲成了他们遥远而模糊的回忆。

那是1960年代初的锦州,幼小的林林和彤彤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 母亲张志新虽然工作繁忙,但总是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周末的时候,她会带着孩子们去松山公园玩耍,或是在家里给他们讲故事。那时的张志新,是辽宁日报社的编辑记者,工作认真负责,在单位里很受同事们的尊重。 然而,这样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1969年4月,张志新因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表达不同看法而被关押。 那时的林林和彤彤还太小,不能完全理解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母亲突然不在家里了。起初,他们以为母亲很快就会回来,就像以前出差一样。 但是等待变成了一种煎熬。 直到1975年4月4日,这个等待戛然而止。张志新在狱中不屈不挠,最终壮烈牺牲,年仅45岁。 这个消息传来时,林林和彤彤都还未成年,懵懂中却要面对永远失去母亲的现实。从那一天起,母亲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渐渐变得遥远而模糊。 1979年春,辽宁省委在深刻反思历史的背景下,召开了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3月9日,省委常委会认真听取了调查组关于张志新案件的汇报。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同志在听取完报告后,表情凝重,情感深沉。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慨,指出:“张志新案件是奇冤大案。她的死是非常惨的。” 在任仲夷的眼中,张志新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党员,而是一位坚持真理、坚守党性的革命战士。她为追求理想和信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坚定的理想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使她成为那个时代英雄般的象征。 任仲夷在讲话中,郑重其事地强调,张志新的死并非偶然,而是极其残酷的压迫和错误的政治环境所带来的悲剧。 他明确表示,张志新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正是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党员学习。他呼吁全党同志们要铭记张志新为党性和真理作出的牺牲,并号召大家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她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任仲夷的讲话,既表达了对张志新冤屈的深切悼念,也展现了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仅仅几周后的3月31日,辽宁省委召开了盛大的平反大会。 这场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省的两千余名党员和革命群众参加。现场气氛庄严而激昂,大家怀着崇敬与哀痛的心情,聆听着《中共辽宁省委关于为张志新同志彻底平反昭雪,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的决定》的宣读。 时任省委书记的徐少甫同志发表了长篇讲话。他全面回顾了张志新同志的革命经历,特别是她在极其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如何面对酷刑折磨依然坚守信念的感人事迹。徐少甫的讲话充满了对张志新烈士的深深敬意,同时也表达了省委对于这起冤屈案件的深刻反省和历史责任。他高声号召全省党员向张志新学习,要发扬她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将她的英勇事迹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4月4日,张志新殉难四周年的纪念日,辽宁省委宣传部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庄严的追悼大会。大会不仅仅是对一位革命烈士的悼念,它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会上,四周摆满了花圈,每一朵花环都象征着对张志新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在这个肃穆的场合,张志新烈士的母亲也亲自来到了会场,她站在女儿的墓碑前,心情无比沉痛地题下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探求真理,贵在实践,忠骨毁灭,浩气长存。”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女儿的悼念,更是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信仰的坚定表达。母亲的字里行间,承载了无尽的痛苦与自豪,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在追悼大会的现场,许多与张志新有过深厚交情的同志也站出来,献上了真挚的悼词。每一位发言者都深知,张志新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那个时代坚守理想的斗士。她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个时代的人民树立了最崇高的榜样,面对极端的政治压迫,她无所畏惧,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向压迫低头。张志新烈士的事迹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心中的灯塔,她的英勇与坚韧,成了对每一位党员的召唤。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张志新案件的彻底平反,也代表着党和人民在历史的反思中,逐渐回归到真理和正义的一方。在这场冤屈得以洗清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张志新个人的冤屈得到了平反,整个社会对于历史真相的认知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觉醒。张志新不仅仅是个历史的符号,她的故事提醒每一个人:追求真理和理想是无畏的,也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

0 阅读:95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