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辜鸿铭正在西餐厅吃饭,两名北大学生用英文嘲笑说:“这老头也配吃西餐?”辜鸿

青史如烟啊 2025-03-29 13:52:59

一天,辜鸿铭正在西餐厅吃饭,两名北大学生用英文嘲笑说:“这老头也配吃西餐?”辜鸿铭立即回复,俩学生羞愧逃跑。

辜鸿铭出生于1857年,生长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其家族背景丰富多元,父亲是来自中国福建的华人,母亲则拥有葡萄牙血统。

辜鸿铭的祖先辜礼欢最初是以捕鱼为业,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家族逐渐繁盛。

辜礼欢的儿子辜国材是最早移居新加坡的华人之一,而另一子辜安平则被送回中国深造,并最终成为了进士。

辜鸿铭的父亲辜龙池在英国的橡胶园担任管理职位,家庭条件较为优越,这使得辜鸿铭能够畅游西欧,取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其学术成就显赫。

尽管在南洋过着舒适的生活,辜龙池始终对祖国保持着深刻的情感。他对辜鸿铭强调,无论身处何地,都应牢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这种深植于骨髓的爱国情感,让辜鸿铭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发展中。

他与当时的知名人士严复、容闳等人一起,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辜鸿铭的学术道路与严复、容闳不同,主要在于学科的选择。严复、容闳接触的是自然科学,而辜鸿铭则是人文学科。这导致了他们在思想上的重大分歧。

辜鸿铭在西方学习了11年,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依然坚持中国的传统价值,批评西方文化,力图维护中国的文化独立。

辜鸿铭在西方的留学生活中,面对文化的碰撞与挑战,特别是在外貌上的标识——他的长辫子,成为了他文化身份的象征。在剪短发成为留学生中的普遍选择时,辜鸿铭选择保留辫子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时代,身份和形象之间的差异引发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位混血的学者不仅精通多国语言,还坚持传统的中国服饰,这种独特的身份和形象,使他在多个场合遭遇了误解和嘲笑,但他总是以其卓越的才智反击,展现了非凡的个性和智慧。

一次在前往柏林的火车旅途中,辜鸿铭为了打发时间,决定阅读一份德语报纸。他特意倒着拿着报纸,这一行为引起了对面两位德国人的注意。他们误以为辜鸿铭不懂德文,认为他这是在装扮文化人。

两位德国人的嘲笑并没有影响辜鸿铭的心情,他轻松地用流利的德语回应,显示

出他对德文的精通,甚至在倒读中都能游刃有余。这一幕不仅让那两位德国人感到惊讶,也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辜鸿铭的传统服饰和大辫子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显得格外突出。当时,许多中国男子已经追随西方潮流,穿着西装出席各种场合。

而辜鸿铭则选择坚持自己的传统着装,这在一次他独自一人前往西餐厅用餐时显得尤为明显。

尽管环境中充斥着新思潮和现代化的气息,辜鸿铭依旧保持其传统风貌,这种独特的形象引来了两位北大学生的窃窃私语。他们用英语讨论辜鸿铭的服饰,嘲笑说:“这老头也配吃西餐?”

辜鸿铭立即回复:“我吃西餐的时候,你们还在娘胎里呢!”这让这两位年轻学生感到惊讶且羞愧,迅速离开了餐厅。

1916年,中国的政治舞台充满变故。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掌权,随即颁布了一项新的国会选举法,规定国立大学的名教授具有选举权。在这个时期,辜鸿铭,一位跨文化的学者,也卷入了选举的波涛之中。

当时,选举票在市场的交易价格大约为200元,然而,一位留学生出身的政客找到辜鸿铭,想要购买他的选票。辜鸿铭故意报价500元,显示出对这种政治交易的蔑视。政客试图讨价还价,最终愿意支付300元,但被辜鸿铭断然拒绝,并被赶出家门。

这位政客没有放弃,选举当天,他寄给辜鸿铭400元和选举入场券,试图通过提高报价来说服辜鸿铭参与。然而,辜鸿铭并未被金钱动摇,他拿着这400元直奔天津,并将这笔钱送给了名妓“一枝花”。

政客气愤至极,亲自来到辜鸿铭家中质问,结果被辜鸿铭用棍棒赶走,并严厉斥责其不识时务。

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辜鸿铭因其坚持和行为被冠以“怪才”的称号,他的形象和思想观念在公众中愈发显得与众不同。

辜鸿铭的个人生活也同样非凡。他出生在南洋,留学西洋,而后在东洋结婚,最终在北洋发展其事业。他坚持穿着传统的清朝服装,而且娶了 一位有小脚的女性为妻,这在当时已开始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独特。

辜鸿铭对小脚的偏爱甚至影响到他的创作,他在写作时常要求妻子淑姑展示她的小脚,认为这能激发他的创意和灵感。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南田古道

南田古道

2
2025-03-30 05:54

AI文,工业痕迹严重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