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曾国藩的手下给他送来一个小妾。夜晚,曾国藩拉着小妾的手,问:“你那么年轻漂亮,跟我这个浑身癣疾的糟老头在一起,你不怕吗?”小妾娇羞一笑:“大人是人人敬仰的大英雄,能在身边伺候,是春燕的福分!”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生于1811年11月26日,湖南湘乡人,是晚清时期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与文学家。他的生平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卓越才智和坚韧意志,也反映了中国在动荡时代中寻求复兴与稳定的艰难历程。 曾国藩自幼聪颖,家境殷实,这为他日后的学术追求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通过科举考试,荣获进士,进入翰林院,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藩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等重要职位。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在政治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更在学术与文化领域深耕细作,成为清朝晚期不可多得的全才。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奉命南下主持乡试。然而,途中母亲去世,按照儒家礼仪,他被准许返回家乡,进行为期数年的丁忧。这段时间,曾国藩深刻体会到家庭责任与国家大义之间的冲突,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咸丰三年(1853年),他再次被朝廷召唤,组建湖南乡勇,即后来的“湘军”。 湘军在曾国藩的指挥下,迅速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事力量。1854年,湘军在田家镇大胜太平天国,奠定了其在镇压叛乱中的重要地位。此后,曾国藩不断完善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战略战术,使湘军在历次战役中屡战屡胜,最终在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终结。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也彰显了曾国藩在军事战略上的高超才干。 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因镇压捻军起义立下赫赫战功,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成为文官中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人物。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象征着清政府对其能力的高度信任。同年,他在安庆大营建立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重视。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成就斐然,在文化与学术领域同样卓有建树。他推崇程朱理学,强调“道德”与“仁义”,倡导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平衡,逐步改变了“外轻内重”的官僚结构。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地方治理的效率与公正性,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为一位文学家,曾国藩的诗作深受苏轼、黄庭坚的影响,气势雄伟,笔触雄峻;其文章则继承了桐城文派的精髓,兼具雅洁与雄浑,开创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有一天,曾国藩正埋头批阅公文,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放下笔,只见副将彭玉麟快步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年轻女子。曾国藩心中一紧,隐约猜到了来意。 原来,曾国藩多年来饱受癣疾折磨。夜不能寐,白日昏沉。浑身的皮肤像蛇皮般脱落,发作起来奇痒难当。偏偏他官拜两江总督,统领四省,公务繁忙。手下将领们见他病痛难当,都劝他纳个侍妾,料理起居,也好慰藉身心。就连远在湖南荷叶塘的夫人欧阳氏,也几次去信,让他在身边添个人。 曾国藩起初不以为意,一来觉得有欧阳夫人就够了,二来他向来自矜自重,不愿随波逐流。谁知癣疾愈演愈烈,竟连公文都看不进去了。无奈之下,曾国藩只得应允众人的建议。 彭玉麟见曾国藩点头,忙将身后的女子引到案前。只见她不过十八九岁年纪,肌肤如玉,眉目如画,举手投足间带着些许羞怯。曾国藩抬眼望去,问起女子的身世。原来她叫陈春燕,湖北人士,父亲做过教书先生,因此颇通文墨。如今父亲已故,家中尚有母亲和兄嫂。 曾国藩听罢,对彭玉麟道:"雪琴,你费心了。"彭玉麟喜不自胜,说道:"既然涤翁满意,我明日定要摆下喜筵。"曾国藩笑而不语。 曾国藩虽已年过半百,但仍风度翩翩,只是长期征战沙场,操劳国事,难免也给他留下了一些岁月的痕迹。他看着眼前如花似玉的姑娘,不禁有些担忧。于是,他温和地拉起春燕的手,语重心长地问道:"姑娘,你年纪轻轻,正是美好年华,跟随我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难道不会觉得委屈吗?" 春燕听罢,却露出一抹明媚动人的微笑。她甜甜地答道:"大人乃是当世英雄,文韬武略,无人能及。春燕能伺候在大人左右,听大人教诲,实在是三生有幸。再说,大人虽年长几岁,但风采依旧,春燕心悦诚服,岂敢有半点怨言?" 曾国藩闻言,心中感动不已。他想到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却也难免需要一个贴心人来调剂生活,抚慰身心。眼前这个善解人意的女子,正是上天赐予他的恩典啊。 自此,陈春燕就在曾国藩身边侍奉起居。她温柔贤淑,心思缜密。曾国藩睡前习惯用热水洗脚,她早已备好;曾国藩嗜甜,她变着法儿做了许多可口点心。晚上睡不安稳,陈春燕就为他轻轻挠痒。日子一久,曾国藩的癣疾竟奇迹般好转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