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临死前,一再嘱咐嘉庆:“你千万不要动和坤。”谁知,乾隆去世才15天,嘉庆就把和坤给杀了。多年之后,嘉庆追悔莫及。
1796年2月9日,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清朝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乾隆帝,这位统治多年的皇上,决定正式退位,将帝位传给颙琰。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为清朝的未来埋下了复杂的政治种子。在隆重的禅位大典上,乾隆帝亲自前往宏伟的太和殿,将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庄重地交到颙琰手中。这一仪式不仅是权力的交接,更象征着权力背后深厚的家族与政治关系。 颙琰即位后,尊乾隆帝为太上皇,但实际上的朝政依然掌握在乾隆帝手中。虽然名义上颙琰成为了新的皇帝,但实权却未曾真正转移,这种安排显示了乾隆帝对权力的深度依赖与不愿放手的心理。颙琰暂居毓庆宫,这一决定既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反映出他在新旧权力交替中的微妙位置。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颙琰不得不在家族与朝廷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尊重前任皇帝的权威,又要逐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基础。 在禅位后的首个月,颙琰迅速行动,颁布诏书赐宴宗籓,显示出对宗族的重视和对外界的统治意图。正月初四,喜塔腊氏被立为皇后。 同月,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盛大的千叟宴,乾隆帝亲自出席,这一举动无疑是对颙琰的一种支持与认可。千叟宴不仅是皇室对百姓的慷慨施舍,更是一种政治信号,表明尽管乾隆帝已退位,但其影响力依然深远。这种象征性的活动,既安抚了民心,也巩固了新皇帝在民众中的形象。 在正月,朝廷内部的事务并未因皇位更替而停滞。大学士福康安等人上奏,提出攻克苗疆朗坡和进攻平陇的战略计划。 到了二月,湖北当阳地区的白莲教匪再度爆发,甚至杀害了当地官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西安将军恒瑞率领二千兵马迅速前往剿灭叛乱。 直到嘉庆皇帝在位的后期,有一天夜里,他独自一人在养心殿内彻夜难眠。前半生的种种在脑海中走马灯般闪过,有太多的事情值得他深思。其中有一件事,尤其让他感到追悔莫及,那就是当年贸然处死了权倾朝野的大学士和珅。 嘉庆还清晰地记得,在自己即位之初,先帝乾隆刚驾崩不久,他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抄家和珅。在他看来,和珅这个奸臣简直是朝廷蛀虫,贪赃枉法无恶不作。 逮捕和珅的密报呈上来时,嘉庆二话没说就盖了朱印。 谁能想到,乾隆还没入土几天,他最信任的臣子就这样被儿子赐了绝命毒酒。 现在回想起来,嘉庆不得不承认,那时的自己实在是意气用事,没有全面地考虑和珅的功过是非。诚然,和珅贪婪成性、结党营私,确实罪孽深重。可是他在朝中多年,尤其擅长理财,为国库创造了巨额财富。当年乾隆上下江南,五次巡幸的费用,很大一部分都是和珅变着法儿筹措的。没了和珅,嘉庆才发现国库的银子见了底。 事到如今,嘉庆才恍然大悟。原来乾隆临终前口口声声叮嘱自己不要对和珅下手,是有道理的。 如今,曾经春风得意的嘉庆,已是垂垂老矣。回首往事,他只觉得悔恨万分。朝廷上下,再也没有出现如和珅那般能文能武的栋梁之才。国库空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嘉庆疲于应对,却又无可奈何。窗外夜色渐浓,嘉庆心中五味杂陈,不知何去何从。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乾隆晚年,这位开创康乾盛世的皇帝已是风烛残年。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但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朝中的那些烂摊子。乾隆深知,继任者嘉庆虽为人谨慎,却也过于刚愎自用。朝中若失去能臣辅佐,只怕国势岌岌可危。 在乾隆心中,和珅虽是个贪官,但不失为理财的一把好手。当年清廷几次收复新疆,征战让国库捉襟见肘。若非和珅变着法儿搜刮民脂民膏,只怕连军饷都发不出。更别提乾隆五下江南,挥霍无度,这背后少不了和珅的斡旋。此人虽然贪婪,但凭他的财经头脑和外交手腕,放在朝中还大有可为。 临终前,乾隆把嘉庆唤到榻前,颤巍巍地拉着他的手,再三叮嘱:"朕知你向来痛恨贪官,对和珅更是恨之入骨。但此人才华横溢,若杀了他,朝中再难觅如此能臣。你若掌了九五至尊,万万不可意气用事,贸然动和珅。否则,这江山社稷,只怕后继无人啊!" 嘉庆听着先帝的话,心中颇为不悦。他瞥了一眼病榻上的父亲,勉强应了几声。谁知乾隆似看穿了儿子的心思,仍絮絮叨叨个没完:"朕在位一甲子,太清楚权力更迭的诡谲。你莫要一时意气,铲除异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和珅,就如朕肘腋之臣,不可或缺。你好生记着朕的话......" 嘉庆不耐烦地应和,心里却早有了打算。乾隆驾崩后,和珅照例要服丧守灵。这倒正中嘉庆下怀,他暗地里吩咐亲信严加防范,生怕和珅趁机溜之大吉。待先帝灵柩刚入地宫,嘉庆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抄了和珅的家。满朝文武跪伏阶下,无不战战兢兢,生怕这位新君迁怒。 就这样,乾隆的遗言还没传到和珅耳中,他就在狱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那些和珅家的不义之财,全数充了公。然而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现状,并没因和珅一死而缓解。反而因失去能臣,变本加厉,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