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46岁的雍正翻了48岁齐妃的牌子,太监咳嗽一声:“皇上,还有个二十多岁的舒舒觉罗氏刚进宫。”只见雍正脖颈一僵:“朕就要她!”
雍正继位问题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孝庄下嫁和顺治出家。这一疑案围绕着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和过程,至今仍引发广泛讨论和研究。雍正帝继位不久,一种“矫诏得位”的传说便在宫廷内外流传开来。根据传说,康熙帝原本立十四子胤禵为继承人,并下达遗诏“传位十四子”。然而,皇四子胤禛却在传位过程中,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篡改为“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登基。 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期间,胤禛趁机在其人参汤中下药,导致康熙帝迅速驾崩。随即,胤禛顺利登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逼迫其生母下嫁,囚禁康熙帝的意中人胤禵,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些传闻使得雍正继位的合法性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对于胤禛是否通过“矫诏”篡位,历代史家意见不一,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的疑案。根据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出两种观点:一是“矫诏得位”即篡位说,认为胤禛通过篡改遗诏和其他不正当手段夺取皇位;二是合法继位说,认为胤禛的登基符合康熙帝的真正意愿,且程序合法。 支持“矫诏得位”观点的学者指出,康熙帝在临终前确实立十四子胤禵为继承人,但遗诏的变更和胤禛在继位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显示出他不惜使用阴谋手段实现自己的登基目标。此外,历史记载中提到胤禛在夺位过程中采取的严厉措施,如逼迫其生母下嫁、囚禁胤禵等行为,也被视为篡位的证据。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康熙帝的原意,也引发了朝廷内部的动荡和权力斗争。 另一方面,支持合法继位说的学者则认为,胤禛的登基过程并无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使用了不正当手段。康熙帝在位期间,胤禛作为皇四子,表现出色,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和器重。遗诏内容的解读存在多种可能,且历史记载中关于篡改遗诏的证据不足,难以确凿证明胤禛的篡位行为。此外,胤禛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治理措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赢得了朝野的认可和支持,这也被视为其登基的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哪种观点,雍正继位问题无疑反映了清初政治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宫廷内外的紧张局势。康熙帝作为清朝的重要皇帝,其遗诏的解释和继承人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清朝后期的政治格局。雍正帝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强化中央集权、推行新法等,为清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就使得雍正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得以巩固,也为后世对其继位合法性的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 即位后的一天,落日的余晖洒在紫禁城内,为这座宫殿镀上了一层金边。雍正皇帝缓缓走进舒舒觉罗氏的寝宫,眼前的一切似曾相识,却又感觉陌生。曾经温暖的房间如今空空荡荡,只留下了她的遗物。雍正轻轻抚摸着她的衣物,脑海中浮现出两人相识相恋的点点滴滴。 命运弄人,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最后却成了欢喜冤家。舒舒觉罗氏本是雍正同父异母的弟弟胤禵的福晋。在康熙晚年,众阿哥为了皇位展开激烈的夺嫡之战。作为八阿哥胤禩的得力助手,胤禵与四阿哥胤禛针锋相对。 最终,胤禛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手段,击败众位对手,登上了皇位,成为了雍正皇帝。 继位后的雍正将胤禵的福晋舒舒觉罗氏召入宫中。 时光荏苒,日子在宫中一天天流逝。舒舒觉罗氏虽然身在皇宫,却难掩思乡之情。她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殿前,望着远方发呆。雍正在处理完政务后,偶尔会瞥见她落寞的身影,心中也不禁泛起一丝疑惑。 两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交集,或是在御花园中邂逅,或是在书房里探讨。雍正惊讶地发现,舒舒觉罗氏不仅容貌出众,才学更是不凡。与她的交谈,总能给他带来新的启发。 御前的太监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知道皇上对这位舒舒觉罗氏宠爱有加。只是碍于她特殊的身份,雍正迟迟没有给她一个名分。这让不明就里的旁人难免会胡乱猜测。 就在这时,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发生了。 那是1724年的一个夜晚,雍正不小心翻错了牌子,唤来了年过四旬的齐妃。一旁的太监见状,赶忙提醒皇上还有一位娇艳如花的舒舒觉罗氏在等候。 雍正听罢,心中腾地升起一股无名火。帝王的心思岂能让他人随意揣摩?他当即沉下脸,坚持要见齐妃。那可怜的女人还沉浸在受宠若惊的喜悦中,不知自己只是皇帝一时赌气的牺牲品。 齐妃的遭遇引起了一些波澜,却并未影响到雍正与舒舒觉罗氏的感情。他们之间的爱意已如那汩汩流淌的温泉,无论外界如何风吹雨打,都不能阻挡其奔腾的脚步。 只是让人唏嘘的是,雍正终究没能给舒舒觉罗氏一个明确的身份。他们的感情,就像那深宫中盛开的花朵,美则美矣,却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无情。舒舒觉罗氏的香消玉殒,留给雍正的,除了满腔的悔恨,还有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