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孙玉国,被转业处理,多年老兵竟降级转入普通岗位,站到沈阳的那一刻,他的内心百感交集。 1964年以后,前苏联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导致边界形势急剧恶化,并且制造了一系列流血事件。从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日,苏联方面挑起了4189起边境事件,最终演变成了武装冲突。 1969年3月1日,中国边防部队珍宝岛边防站的巡逻小分队在站长孙玉国的带领下,正在执行正常的巡逻任务。巡逻队刚登上中国领土的珍宝岛,苏军边防军的观察哨便向苏军发出了信号,随即两辆苏军车辆朝他们驶来。苏军伊万上尉第一个从车上跳下来,拐着一条腿,向孙玉国和巡逻分队边跑边喊,他的身后跟着30多名苏军士兵。 伊万上尉一边喊着“站住,再往前走,我们就不客气了!”,一边指挥苏军士兵散开,手中握着大棒,恶狠狠地盯着中国巡逻小分队。孙玉国意识到,这次苏军边防部队明显是故意挑衅。他提醒队员们,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必须保持冷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更不准先打第一枪,要严格遵守巡逻纪律。”于是,孙玉国和他的战士们用沉默回应了苏军的挑衅。 1969年3月2日清晨,气温接近零下30℃,孙玉国带领巡逻队继续进行例行巡逻。就在此时,一班长突然警告道:“站长,你那个方向危险。”孙玉国意识到可能会发生冲突,他突然对一班长说:“如果我回不来了,你一定要代我去看看我的妻子,她刚和我结婚,还没享受到什么……”话未说完,孙玉国便带队出发了。 那一天,当孙玉国带领巡逻队向珍宝岛进发时,苏军立刻集结兵力,分兵两路包抄过来。约40名苏军士兵手持冲锋枪,在珍宝岛中央与中国巡逻队发生了激烈的交火。苏军首先开火,几个中国战士当场倒下,鲜血染红了珍宝岛的积雪。 1982年的春天,沈阳城还笼罩在一片料峭的寒意中。孙玉国站在熟悉又陌生的街头,望着路边的杨柳,不禁陷入了沉思。曾几何时,他还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军区副司令员,而如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转业军人,即将开始全新的生活。这种身份的巨变,让他百感交集。 二十年前,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理想,年轻的孙玉国告别了家人,踏上了从军的道路。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向往。在新兵训练营里,他勤学苦练,很快就在一众新兵中脱颖而出。教官常常表扬他,说他是难得的好苗子。 凭借出色的表现,孙玉国被授予"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这是对他军旅生涯的莫大肯定。此后,他的军衔也节节高升,最终成为了沈阳军区最年轻的副司令员。然而,好景不长。1977年,他被免去了副司令员的职务。1982年,他又被按正团职转业。这种巨大的落差,常人难以想象。 刚开始,孙玉国确实感到有些格格不入。但他很快就调整了状态,以军人特有的作风投入到新的工作中。那时,厂里正面临一个棘手的生产难题。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争论不休,谁都拿不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时刻,孙玉国站了出来。他凭借多年在军队锻炼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力,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考虑了技术问题,还兼顾了工人的实际操作情况。在他的协调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这件事让厂里上下对这位特殊背景的工会主席刮目相看。 3月15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正式拉开了序幕。此时,苏联方面认为中国在岛上布置的仅是一些步兵,而他们自己拥有坦克、装甲车和直升机等先进武器,认为中国武器装备远不如苏军。然而,尽管在武器装备上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边防军士兵们并未退缩,依旧英勇奋战,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 在苏军发动进攻时,孙玉国毫不畏惧,带领战友们灵活运用地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弥补了装备不足的劣势。最终,孙玉国和他的战友们不仅歼灭了超过200名苏军,还成功摧毁了苏军的坦克、装甲车及其他军用物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多年后,孙玉国脱下军装,外表看似与普通人无异,身边的人很难从外形上看出他与军人之间的联系。然而,他身上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气质,部队的作风和老传统仍然显现。他做事雷厉风行,言简意赅,从不拖泥带水,不论是工作还是社交,总是准时,不失约、不迟到。特别是他对曾经当过兵的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新兵、老兵、干部、战士们相处时,都会自然而然找到共同的语言。 孙征民烈士是中央军委命名的珍宝岛“十英雄”之一,牺牲后,家属金秀芬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得非常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领导班子不断更替,很多人已经淡忘了珍宝岛的往事,一些困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得知此事后,孙玉国非常关注,积极寻找方法,动员身边的战友们伸出援手,帮助烈士家属解决实际问题。他曾对身边的人说:“不能让烈士的家属为难,不然我们活着的人就对不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在孙玉国的努力下,金秀芬的住房问题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她和全家人对此深感感激。
1982年,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孙玉国,被转业处理,多年老兵竟降级转入普通岗位
幻影织语
2025-03-29 18:46: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