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发族涌向深圳买房养老有香港人去深圳买一周的菜 这个新时代的深港“双城记”源于两地生活成本的巨大落差。
当香港老人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用粤语高唱《万水千山总是情》,跨境养老群体用茶餐厅与社区棋牌室重构的生活图景,既折射出深港融合的深层脉动,也暴露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催生的新课题。
相比香港劏房逼仄与天价私院,深圳以1/3的居住成本、相近的饮食文化,叠加大湾区医保互通政策,构建起理想养老目的地。
香港统计处数据显示,2023年跨境养老群体超4.8万人,较五年前增长217%。他们在深圳河畔获得的不仅是物理空间解放,更是从"劏房囚徒"到"社区主人"的身份转换——30元早茶可闲坐半日,社区长者中心免费康乐设施,这种"低消费高尊严"的生存模式,恰与香港老龄贫困率21.7%的冰冷数据形成刺眼对照。
但这场银发迁徙正在重塑深港双城生态。深圳部分港人聚居区租金三年上涨45%,基层市民被迫向更远城区迁移;跨境医疗资源错配导致港大深圳医院日均接诊香港患者超300人次。当香港长者用积累半生的财富兑换深圳养老入场券时,无形中加剧了深港民生资源的博弈。
据报道,香港特区政府2024年向深圳购买2000张养老床位。这标志着官方开始正视这种民间自发的养老突围。但如何平衡跨境群体的福利权利与在地居民的民生诉求,仍需在制度层面构建更精细化的协同机制。v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