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爷爷当空军贡献大?还是种水稻贡献大?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一个让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怀的时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溘然长逝,与同一天去世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一起,让整个中国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长沙的街头巷尾,不少市民自发聚集,手捧鲜花和稻穗,前往医院送别这位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老人。有人将袁老生前最牵挂的杂交水稻摆放在医院门口,许多人泣不成声。这位中国科学界的泰斗,用毕生精力换来了中国百姓不再为温饱发愁的生活,而这条科研之路的选择,却源于他年轻时的一次人生转折。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袁隆平年轻时曾有过完全不同的人生规划。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热血青年袁隆平心怀报国之志,立志参军报考空军。他渴望能够像那些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一样,保卫祖国的领空安全。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就在袁隆平准备投身军旅之时,因为当时的政策调整,他的军旅梦想被迫搁浅,不得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不甘心的袁隆平并没有就此放弃报国之路。就在同一年,中国队正在招选游泳运动员。热爱游泳的袁隆平看到了另一条为国争光的路径,毅然参加了游泳运动员的选拔赛,希望能代表国家出战国际赛事。然而,命运再次与他开了个玩笑,在国家队"四进三"的最后选拔中,因为一些意外情况,袁隆平最终未能入选。 两次报国梦想的落空,似乎是命运的指引。1953年8月,袁隆平来到湖南农校任教,从此开启了他与水稻的一生之缘。根据他的回忆,当时的中国农村,百姓普遍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目睹这一切,袁隆平的心被深深触动,他在心中立下坚定的誓言:"一定要解决中国人民吃不饱饭的问题。" "禾下乘凉梦"——这是袁隆平院士晚年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两个梦想之一。他希望培育出的水稻长得如此高大,人们能在稻穗下乘凉。看似简单的梦想,却寄托了这位老人对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终生追求。 袁隆平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60年代初,他如同往常一样在实验田中观察,突然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稻株——"穗大粒多"。这一偶然发现让他兴奋不已,立即将所有稻谷收集起来,作为第二年的种子。这个不经意的发现,成为了他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然而,科研之路总是充满坎坷。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和团队的多年研究成果几乎毁于一旦。面对可能灰飞烟灭的研究成果,袁隆平曾一度心如死灰。但天无绝人之路,水井中的五颗水稻种子成为了他重新开始的希望。这五颗种子,如同中国农业科技的火种,在袁隆平手中被精心保护,最终成长为造福全人类的伟大成果。 为了能够更快地实现解决中国人民温饱问题的愿望,袁隆平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统计分析大量数据。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不畏严寒酷暑,只为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虫害的杂交水稻品种。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使袁隆平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的杂交水稻品种,帮助中国度过了困难的历史时期。 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中国。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100亿,而到2040年,中国人口至少将增至15.6亿。面对这些严峻挑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了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武器。 国际社会对袁隆平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称他为"杰出发明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赞他为"粮食安全与保障奖"的获得者。他还获得了"世界粮食奖",这些国际荣誉是对他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最高肯定。 从一个立志当空军的热血青年,到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科学巨匠,袁隆平的人生经历了不可思议的转折。但无论是军旅梦想还是科研道路,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如果说当年成为空军飞行员的袁隆平可能保卫一方领空,那么选择了水稻研究的他,则用丰收的稻穗守护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
袁隆平爷爷当空军贡献大?还是种水稻贡献大?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熹然说历史
2025-03-29 20:20:47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