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战士杜富国,如交接到地方,会享受什么待遇?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南路之声。晚上八点,陪伴每一个身穿迷彩的你,我是今晚主播杜富国…" 清晰有力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军营。谁能想到,这位播音员曾是一名驰骋雷场的排雷战士,而如今,他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却仍坚守在为国奉献的岗位上。 2018年10月11日,云南某雷区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改变了杜富国的命运。那天,他和战友在执行排雷任务时,发现了一个复杂的"雷窝"。面对危险,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那句"你退后,让我来"。正是这句简单的话语,体现了一名军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 爆炸发生的瞬间,杜富国几乎是本能地用身体护住了身后的战友。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世界已经变成了永远的黑暗——他失去了双眼和双手。而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却是:"爸、妈,我没事儿。"这短短六个字,包含了多少心疼与安慰。 杜富国1991年出生于贵州省的一个普通家庭,是四个孩子中的老大。19岁那年,他怀揣着从军梦想,告别父母,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部队生活并不轻松,但他从不畏惧艰苦,反而常常给自己加练,只为赶上更优秀战友的脚步。 在部队几年后,20多岁的杜富国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主动申请加入扫雷部队。这是一支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每一次排雷都可能是生命的赌注。"排雷手的使命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换取这片土地的安宁。"杜富国常这样说。在多年的扫雷生涯中,他和战友们共同排除了2400多枚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炸弹。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他新婚不久。2018年,杜富国与同乡王静喜结连理。王静是村里第一个考出来的女大学生,两人三观相近,彼此支持。婚后不久,杜富国便回到了云南边境的雷场,继续他未完成的使命,直到那场改变一切的爆炸。 失去双眼和双手后,杜富国沉默了两天,随后便开始了顽强的康复训练。没有了双手,他用残存的手臂支撑身体做俯卧撑;没有了双眼,他开始努力练习说话和倾听。每次换药都是巨大的煎熬,"那柔软的棉花在眼眶中仿佛淬火的尖刀",但他从未叫过一声疼。 在妻子王静的陪伴下,杜富国逐渐学会了用义肢辅助吃饭,克服了因肺部和声带受伤导致的发音障碍。他的目标很明确:重返军营,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于是,他选择了成为一名播音员,他的首期节目题目是《我只是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 "一等功站着领,二等功躺着领,一等功别人替领。"这句流传在军中的话道出了一等功之珍贵。2018年那场改变命运的爆炸后,杜富国付出了双眼和双手的代价,国家授予他一等功勋章,这是对他牺牲精神的最高肯定。 一等功勋章仅仅是国家给予杜富国众多荣誉的开始。2019年2月18日,杜富国获得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同年7月31日,国家又授予他"排雷英雄战士"的荣誉称号;到了2021年6月28日,杜富国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国家对英雄的认可和尊重。 随着荣誉而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待遇保障。在组织的关怀下,杜富国被提前晋升为二级军士长,跨入了高级军士行列。这个晋升意味着什么?根据一位现役二级军士长的说法,包括杜富国在内的全军二级军士长,享受着副团级干部的待遇。这不仅体现在住房分配上,更体现在工资待遇方面。 在经济保障上,杜富国每月的工资基本在7000元左右。作为为国负伤的英雄,他还享有额外的福利保障,每年国家提供给他八万多元的抚恤金。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抚恤金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国家物价的增长而给予适当上调,确保英雄生活无忧。 国家的关怀还延伸到了杜富国的家人。为了让杜富国的妻子王静能更方便地照顾丈夫,国家给这位英雄的妻子安排了工作。这种人性化的安排,解决了杜富国的后顾之忧,使他能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如果杜富国将来转业到地方,按照现行的军人退役安置政策,他作为因公致残的军人英雄,将享受更为优厚的转业安置待遇。这包括医疗保障、生活津贴以及就业岗位的优先安排等多方面的保障。国家承诺,无论何时何地,都将给予英雄最好的照顾。 杜富国的英雄事迹不仅感动了全国人民,也影响着他的家人。他的妹妹杜富佳在武汉医院参与一线抗疫工作;他的二弟在2017年追随哥哥的脚步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目前驻守在西藏边疆;他的三弟则留在老家参与抗疫工作。一家人都在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当记者采访杜富国的妻子王静时,她动情地说:"这几个月,我目睹了他的坚强,他鼓舞了我。"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英雄家庭的相互支持与坚韧。 面对人们的赞誉,杜富国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但在普通人眼中,他的行为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定义,成为了当代军人的精神标杆。
英雄战士杜富国,如交接到地方,会享受什么待遇?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南路
熹然说历史
2025-03-29 20:20:47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