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日本为了展示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专门建了一个博物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3-30 14:20:28

1968年,日本为了展示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专门建了一个博物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里面展示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有商周的青铜器,魏晋的佛像,历代文人的书画,宋元明清的瓷器,数不胜数,据统计,日本在整个侵华期间掠夺的文物就高达360万件之多。 1968年,在东京台东区上野公园的北端,一座专门用于展示东方艺术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东洋馆",它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对中国文物收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日本最大的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选择将半数展厅都用来陈列中国文物,这一举动背后展现的是日本对中华文明的特殊情结。 走进东洋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件来自商朝的青铜器——饕餮文瓿。这件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物被日本人奉为镇馆之宝。饕餮文瓿的器身上雕刻着一张长角瞪眼的兽面,造型威严独特。在中国古代,饕餮形象常被用来装饰青铜礼器,象征着对神明的敬畏。这件青铜器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更是中国远古文明的见证者。 值得注意的是,东洋馆内还陈列着众多精美的东汉时期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摇钱树"。这种源自西汉早期的艺术品在当时主要出现在成都平原地区,数量稀少,到西晋时期就完全消失了。东洋馆收藏的这件摇钱树由陶制基座和青铜树身组成,树干上盘绕着神龙,树叶则采用"外圆内方"的钱币形状,顶部还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处处体现着中国古人对财富和仙境的向往。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皇室开始系统性地收集中国文物。这种收藏热潮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当时日本致力于学习和吸收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经由皇室收藏后,逐渐转入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体系。日本人在展示这些文物时,采用了与中国传统陈列方式截然不同的手法,既保持了文物的历史感,又增添了现代博物馆的观展体验。 这些看似精美的展览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据统计,仅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就从中国掠夺了多达360万件文物。这些文物中的相当一部分,如今正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日本各大博物馆中展出。从商周青铜器到魏晋佛像,从历代书画到宋元明清瓷器,这些展品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却以这样一种方式远离故土,令人扼腕叹息。 通过东洋馆的建立,日本不仅展示了其对中华文物的重视,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其对东方艺术的理解和诠释。这座博物馆的存在,始终提醒着我们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时期。当时,日本就开始有计划地从中国掠取文物。到了八国联军时期,文物掠夺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内四处搜刮珍贵文物。而在抗日战争期间,这种掠夺行为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仅从故宫博物院就被掠走了2900多箱珍贵文物。 日本掠夺中国文物的手段可谓多样。其中最具欺骗性的就是打着"考古研究"的幌子。当时的日本学者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号,在中国各地进行所谓的考古活动。由于那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考古意识,这些打着学术幌子的掠夺行为反而显得"名正言顺"。据记载,仅这一途径就导致数千座中国古墓被盗掘。 另一个重要的掠夺渠道是通过文物贩子。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一些日本文物贩子就利用这个机会,四处收购珍贵文物。西安宝庆寺的佛像案例就是典型,文物贩子通过各种手段,最终使25件珍贵的佛像石刻流失海外,其中大部分现今都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中。 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军队在侵华期间还打着"文物保护"的旗号,行掠夺之实。他们声称要"保护"中国文物免遭战火破坏,却将这些文物据为己有。在轰炸上海期间,日军的飞机还特意瞄准了收藏大量善本古籍的商务印书馆藏书楼,将数万册珍贵古籍化为灰烬。这种既掠夺又破坏的行径,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险恶用心。 战后,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文物归还问题。虽然日本在战后返还了一部分文物,但这个数量相较于被掠夺的总量而言微不足道。根据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统计,仅1937年至1945年间,日本就掠夺了超过360万件中国文物,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没有记录在册的文物。 近年来,随着国际文物追索机制的建立,我国开始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追索流失文物。这不仅是为了挽回文物,更是为了维护文化主权。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法律的复杂性,这条追索之路仍然充满艰辛。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它们的归属问题不仅关系到历史正义,更关系到民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0 阅读:76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