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国务院会议上,邓小平痛心疾首的怒斥“北大不用他我用!就让做半导体所的所

风城春史呀 2025-03-30 16:45:00

1977年国务院会议上,邓小平痛心疾首的怒斥“北大不用他我用!就让做半导体所的所长!”邓公口中的“他”正是我国半导体专家黄昆!他究竟遭遇了什么?为何会让邓公如此愤怒呢?   黄昆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1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富裕家庭,父母不仅是高级知识分子,还在银行工作,所以黄昆的家境在当时是非常优渥的。而父母对于黄昆的教育不仅重视而且还很开明!   在父母的培养之下,黄昆在学习上一直是名列前茅是人人称赞的好学生!1937年,黄昆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全中国都陷入战火之中。许多人为了因为战乱不得不终止学业,甚至一些家境好的学生被父母送到了国外避难。   但是黄昆并没有这样做,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之中,大学毕业后,23岁的黄昆又考入了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师从“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而在吴大猷老师的班上,还有杨振宁、张守廉等人!   1945年,黄昆取得了“中英庚款”留学资格,之后便来到了英国捕猎斯托大学就读,而当时他的导师就是后来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固体物理学大师莫特。   名师加高徒的组合注定会有一番成就的,两年之后黄昆提出了固体中杂志缺陷导致X光漫射的理论,从而开创了对K射线的研究领域!国际上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黄漫散射”。黄昆也因此一鸣惊人!   后来他还与爱丁堡大学的波恩教授合作编写了《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成为了后来固体物理学研究的教科书。   取得了巨大成就的黄昆自然成为了英国方面的关注对象,他们开出了优渥的条件希望能够将黄昆留下来,但是黄昆却执意要回到中国。他曾经给杨振宁写信,在信中他深情的说道“中国有我们与没有我们将会截然不同!”   当然,杨振宁当时并没有回到国内,可一心要将所学回报祖国的黄昆却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开始在北大教书!   美国的半导体晶体管率先问世之后,黄昆便敏锐的看到,这一新兴学科对于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设将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他的建议之下,北大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化学班!   在黄昆和其他老师们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用了几年的时间为我国培养了100多位半导体方面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后来也成为了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可好景不长,就在我国的社会和快便陷入了十年动荡之中。而且当时绝大多数人对半导体并不重视。全国人民都将大部分的财力、武力、人力集中到了更重要的事业当中,比如两弹一星的研究等!   黄昆与他的半导体研究因为缺少必要的实验材料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我国半导体事业几乎陷入了停滞的状态。   然而这还不是最坏的,紧接着黄昆所教授的半导体相关课程也成为了四人帮抨击的对象。北京大学无奈之下不得不让黄昆停下了半导体的研究,并让其回到教室中教书。而所教授的科目也是完全与半导体研究毫不相关的内容!   十几年以后,社会动荡终于结束,在邓公的带领下,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开始步入正轨,中国社会百废待兴。而就在此时,邓公注意到了黄昆多年前的研究,他震惊不已,同时更加愤怒北京大学竟然让这样一位人才就这样被埋没多年,更让如此领先世界的半导体研究搁置了十几年!   这才有了1977年国务院会议上邓公所说的那些话。而这次会议不久,黄昆便接到中央的调令,黄昆成为了我国半导体所的所长。黄昆兴奋不已,他终于又可以继续自己的研究了!他知道此时中国已经被西方国家远远的落在了身后,但是他相信总有一天能够追上并赶超他们。   上班第一天黄昆怀着激动地心情来到了研究所,却因为穿的像一个农民被门卫拦了下来,直到研究所的负责人亲自到门口迎接,人们才知道这位“老农”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黄昆。   而来到半导体所后,黄昆惊喜的发现,研究所中大部分都是他当年的学生!他觉得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这些学生就是我国半导体事业腾飞的基础!   重回实验室的黄昆带着学生们一头扎进了半导体研究当中,他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将整个研究所团队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后来他又提出了“黄-朱模型”,更是开创了我国材料学领域我国半导体事业因为黄昆的回归,起死回生!  

0 阅读:67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