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邓颖超告诉周总理两个警卫吵起来了。总理查看后笑了。原来他们是因为“汾酒”和“茅台”哪个好喝在争吵。那么,茅台和汾酒到底哪个好呢? 在一次全国工商业盛会上,周恩来总理特意邀请了两家酒厂的酿酒工艺师,让他们当着大家的面说说自己的酿酒工艺。看看哪家的更出众,两家的工艺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听得在场的人啧啧称奇,可说到最后,大家也没分出哪个更好。 周恩来总理站起来说:“依我看,茅台和汾酒都是中华民族的酿酒工艺的伟大传承,一南一北,都是玉液琼浆,我看都好都好。” 周恩来总理的意思是说,茅台是酱香型白酒,而汾酒属于清香型白酒,两种香型口感截然不同的白酒,是不能对比的。更无法分出高低贵贱。最主要的是怎么把它们传承好发展好。 总理的话让人听了心悦诚服。为了让中国的传统的酿酒工业得到更好发展,各方都要摒弃攀比心理,这才能做大做强。周总理这么忙,还能专门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样的讨论,让人心生敬佩! 周总理的一生还真没少当调解员。 在我国的云南的西双版纳,有两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一个是傣族,另一个是布依族。这两个民族历史同样悠久,文化传承同样众多,长久以来发展得也特别和谐。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节日就是泼水节。 每到泼水节,两个民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泼水祈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可是有一段时间泼水节到底是傣族的节日还是布依族的节日,在民间也有争论。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视察西双版纳,与两个民族的同胞共度泼水节。总理穿上民族服装,参入到欢乐的人群当中。刚开始,两个民族的群众只用柏枝蘸水象征性的淋到总理的衣服上,后来总理发现由于自己的到来,场上的气氛有些拘谨,他干脆拿起大点的盆,泼起水来。 少数民族的同胞看见总理能入乡随俗,又这样和蔼可亲,纷纷消除了顾虑,也都拿起了大盆泼向了自己的总理。按照泼水节的习俗,节日上,谁被泼的多,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幸福平安! 泼水停止后,总理意味深长地说,傣族和布依族分别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五十六个民族中不可缺少的成员。泼水节是两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让这么好的风俗习惯得到很好的传承,才能实现中华一家亲呐! 总理的一番话迎来热烈的掌声。 周恩来总理一生兢兢业业,凡是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无论是大事小事,在他这儿都是大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一生为民的公仆情怀。 上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全国的形势的日趋好转,北京街道上的车辆逐渐繁华起来,汽车、马车还是少数的人力车在增多,让原本不宽的街道拥挤起来,交通堵塞也是常有的事儿。对此,民众意见很大。 但是要想扩建街路,就必须扒掉许多牌楼,要知道当时的牌楼几乎相当于北京的代名词。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当时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曾建议总理:“这些牌楼是北京代表性建筑,有重要的价值,建议保留历史文物。” 后来,总理经过再三斟酌,决定,北京的街道扩建要进行,同时这些代表性的牌楼也要保留。他命人把有艺术价值的8个牌楼拆下来,然后按照原来的模式再组装到陶然亭里。许多人都觉得这件事总理处理得恰到好处,照顾了各方的关切。 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儿,彰显了总理的为民情怀,也尽显伟人的本色。 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一心装着人民的好总理!
1963年,邓颖超告诉周总理两个警卫吵起来了。总理查看后笑了。原来他们是因为“汾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3-30 16:58:47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