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0多岁高龄的齐白石来到徐悲鸿纪念馆,眼中满是泪水,不顾众人劝阻非要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像前跪拜,在阻拦之下才改为深深的鞠躬。 徐悲鸿与齐白石之间的交往,长达25年,从三顾草庐,再到后来的相识,两人一位是中西融合型画家的代表,一位是传统型画家的杰出人物,有着感人至深的情谊。 起初齐白石并不出名,甚至还遭到过北京画坛的排斥,北京画坛普遍的认为,齐白石的诗书画实在太过粗野了,齐白石的穿戴做派一实在是令人“难以恭维”。性格方面又不善交际,寡言语,最厌恶是非。最爱关起门来,静静的做自己的事,画自己的画,远离外界的一切喧嚣。 在齐白石尚不知名之时,徐悲鸿是那一个赏识他的人,有人评价说徐悲鸿发现了齐白石,也发现了泥人张,他将二人都抬得极高,他称齐白石是一位大师,称泥人张是中国的米盖朗琪罗。 别人说他推崇的有些过度了,徐悲鸿却据此说我对自己讲的话总是负责任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这便是徐悲鸿。 齐白石69岁那年,徐悲鸿亲自登门,为他画了一幅油画像。这一幅油画是齐白石坐在轮椅上的半身像,惟妙惟肖。 齐白石也据此称“画的很了不起,实在像的很。” 话毕,徐悲鸿便要聘齐白石去任教。齐白石最初没有答应,徐悲鸿便有了接下来的草庐三请。 此事也被齐白石记录到了《月下寻旧图》中,“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戌辰秋,徐君悲鸿为旧京艺术院长,欲聘余为教授,三过借山馆,余始应其请。” 此后,二人成了忘年交。 自1930年9月开始谋划,1931年为之撰序,1932年时齐白石画册正式出版,在此过程中,徐悲鸿都尽心竭力。齐白石画册也成了齐白石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以山水为主的画册。 齐白石感谢徐悲鸿,为此赠他《杖藜扶梦访徐熙》。 徐悲鸿回馈齐白石的则是赏识与尊重,除了起初的三请出山,后在考试学生时也多依据齐白石的评价来评定成绩。 若有千里马,必先有伯乐,擅画马的徐悲鸿也成了齐白石的伯乐。 至此,徐悲鸿成为了齐白石的知己好友。二人的交往从1928年开始,再到1953年,长达25个春夏秋冬。 二人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齐白石追求大写意的山水创造前无古人的山水画,而徐悲鸿则追求“画树知为何树,画山可辨远近”的实感,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人,成为了知己,成为了和而不同的知己。 徐悲鸿逝世三年后,齐白石才得知对方去世的噩耗,90多岁高龄的他,于这一年秋天来到徐悲鸿的纪念馆。 郭味蕖回忆道,当时的齐白石老人刚得知徐悲鸿辞世的消息,就急急匆匆的赶来。来到这里后,便在徐悲鸿故居会客厅的沙发上呆坐,始终静默。 最后,含糊不清的说了两个字“影像”。郭味蕖这才知道白石老人的意思是要看看徐悲鸿先生的相片。 后齐白石老人做出一众人始料未及的举动,他竟不顾大家阻拦,要在徐悲鸿先生影像前跪拜,此时距离白石老人1957年9月逝世的时间已经不远,因担心白石老人过于激动影响身体,大家都纷纷上前阻拦。 在众人的劝说之下,白石老人才打消了跪拜的念头,改为深深的鞠躬。曾经过往的情谊,曾经过往的赏识之情,全付诸于如今满面的泪水,付诸于如今深深的鞠躬中。 一切正如白石老人曾经所说,他是我一生的知己。 参考资料: 《齐白石的世界》
1956年,90多岁高龄的齐白石来到徐悲鸿纪念馆,眼中满是泪水,不顾众人劝阻非要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3-30 18:39:3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