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 20 世纪,科学家们认为几乎不可能探测到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因为它们微弱的光芒完全被其发光体的光芒淹没了。
不过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因为我们没有必要试图辨别恒星附近的微弱辐射源,而只需监测由微食(行星穿过恒星盘面)引起的恒星亮度下降。
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高精度地测量恒星亮度的波动,如果它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周期下降,我们就可以认为该恒星附近存在行星。
这种探测行星的方法称为凌日法。
在凌日期间,行星会遮挡住观察者看到的部分母恒星,因此恒星的亮度在凌日期间会降低,通过持续观察恒星的亮度可以注意到这些变化。
造成凌日现象的行星被称为凌日行星。
行星在其轨道上围绕其恒星旋转一定周期,因此在一次轨道运行之后,就会发生另一次凌日,为了排除观察到随机事件,必须在彼此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观察到至少三次凌日现象。
利用这种方法,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收获了数千颗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