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左书”萧景墓华表,南朝保存最完整一例

坚持走路 2025-03-31 15:42:56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十月村路。 萧景(477-523),本名萧昺,字子昭,梁武帝萧衍堂弟,受封吴平县侯,谥号“忠”。 曾进行过考古勘探与试掘,暂未发现地下墓葬。 神道石刻现存辟邪一(P9-16)、华表柱一(P1-8)。 华表柱是现存南朝同类遗物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例,长方形柱额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 这种特殊书体“反左书”在南朝神道华表柱上仅存两例。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帝王将相们早已灰飞烟灭,但南朝帝王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却有不少至今仍留存在南京近郊和镇江丹阳县的土地上,而其中保存最完好的当数南京栖霞区甘家巷(十月村路)的萧景墓神道石刻。 希腊的古典柱式传入过中国。克孜尔壁画中所画的一些天宫,是以希腊古典柱式分隔的圆拱形建筑,每个圆拱架在两个爱奥尼亚式或科林斯式的柱头上。 而南京梁萧景墓前现存的一根神道石柱,柱身刻着二十多道希腊柱式的凹棱,柱子的上部是中国传统的承露盘,承露盘上蹲着一只受波斯艺术风格影响的石辟邪。 这根石柱正是希腊、波斯与中国三种艺术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它被看成是南京六朝石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波斯的有翼兽雕刻艺术也曾影响中国。中国不产狮子,公元87年,大月氏和安息分别遣使献狮子,因此,从东汉开始就出现了石雕狮子。但狮子本来是没有双翼的,有翼兽的雕刻起源于古代亚述,亚述的有翼兽的原型实际上就是狮子。 这种有翼兽后来传入波斯和印度,再经犍陀罗地区传入中国。四川雅安县的高颐墓,建造于公元209年,墓前的石狮胸旁有一对肥短的二叠飞翼。 这种有翼狮子的形象后来在中国又有变化,头上增加了独角或双角,称呼不一,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独角的称为麒麟,双角的称为天禄,无角的称为辟邪。 南京东郊和丹阳的六朝陵墓前有不少这样的有翼兽,张口吐舌,造型十分古朴雄伟,其中最大的高、长达3米多,重达3万多斤,是六朝石刻的典型作品。 在南京现存的十多处南朝石刻中,萧景墓石刻堪称名气最大的一处: [一R] 其一,南京曾经的市徽上的辟邪图案,就是以该辟邪为原型。 [二R] 其二,石望柱的艺术价值极高,在梁思成、刘敦桢主持编写,刘敦桢主编的扛鼎之作《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专门收录了萧景墓石望柱的照片与绘图,称其“简洁秀美,雕塑虽多而无繁琐的弊病,是汉以来墓(华)表中最精美的一个”。 (部分文字来源:南京师大许海燕教授) 萧景墓神道石刻

0 阅读:2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