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1987年,一位侗族姑娘因为长得太美,被印到人民币上,可她却穷困潦倒,还失去了长达16年的低保。 1977年,第四版人民币的设计工作开始了。 人民币的正面图案需以真实人物的头像为基础,这一任务落在了画家侯一民的肩上。 要选择画谁,成了一个难题。 侯一民开始长途跋涉,前往贵州寻找人选。 侯一民像个猎头一样,四处走访。 经过多日的寻找,终于,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个年轻女孩的侧脸上。 她的容颜清丽脱俗,充满了不拘一格的自然美。 这个女孩正是16岁的侗族姑娘,石奶引。 石奶引家里有六个孩子,生活十分拮据。 由于家庭困难,她只能在学校里停留几天。 她家中一台破旧的织布机,经过多次修理,竟让机器恢复了正常运转,织布机上制作出的布匹质量也不输给任何商家。 然而,石奶引开始了染布的探索。 她从未学过如何调制染料,也没有经验,一次次失败之后,石奶引的染布技巧日益精湛,最终,她成功制作出了色彩鲜艳、独具特色的布料。 她的作品在集市上极受欢迎。 她毫不保留地与来请教的村里女孩们分享她的技艺。 她的家成了一个小小的学习基地,大家都聚集在一起。 石奶引对每一个学员都非常耐心,直到她们能独立完成作品。 1977年,石奶引和一些村里的姐妹们去镇上买丝线。 当她们走到市场时,偶然碰到了正在寻找绘画素材的侯一民。 侯一民被石奶引的容貌深深吸引,他决定将她作为自己的画作对象。 不久后,石奶引的肖像便跃然纸上。 画中的她,眉目如画,黑发如瀑。 但她并未因此获得任何物质上的回报,继续埋头于家庭琐事。 1984年,石奶引与石学海结婚。两人的结合更多的是对生活的需求。 婚后,石学海家不仅贫困,而且住处简陋,家里兄弟姐妹七人常常挤在一张破旧的床上。 她的丈夫石学海并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源,一家人仅靠种地。 在灾年,三餐只是些稀汤或简陋的食物。 婚后不久,石奶引生下了两个孩子。 为了生计,石奶引只能再次拾起织布的手艺。 为了购买一台织布机,石奶引四处借钱。 但家里的人口众多,织布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全家的开销。 石奶引于是开始制作其他手工艺品,如绣花鞋和手帕,拿到集市上出售。 她要么是在布机旁忙碌,要么是在针线上辛勤工作,甚至还要在大染缸里浸泡布料。 时间久了,石奶引的双手变得粗糙、发黑,指甲严重变形。 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停止手中的工作。 1987年,第四版人民币正式发行,而石奶引的头像也意外地成为了一元人民币的正面图案。 有人开始注意到这张纸币上的人物与她有些相似。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猜测,这个面孔很可能就是石奶引。 最终,石奶引亲自承认了这一事实。 此后,记者们蜂拥而至,媒体争相报道她的故事。 在村长的推动下,村子逐渐成为了一个旅游打卡的热地。 然而,尽管石奶引获得了名气,但她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甚至在政策变动后,石奶引家原本的低保扶持被取消了。 直到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凌裕平听说了石奶引的故事,他决定亲自前去拜访她。 见到石奶引后,发现尽管她在外界已经成为名人,但她的家依然破败。 凌裕平为石奶引家的六块田地进行了规划,凌裕平建议,石奶引不应只依赖稻田,应该在稻田里放养黄鳝和泥鳅,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还能增加额外收入。 同时,石奶引家周围有大量未开发的山地,凌裕平提议她可以种植速生林,等树苗成熟后,能够获得可观的收入。 石奶引迅速投入到这一全新的项目中。 随着新的农业技术的引入,她的收入逐步提高。 石奶引还将这些成功经验分享给了周围的村民。 2019年,凌裕平再次前来,带来了新培育的黄桃树苗。 石奶引的收入明显提高。 尽管如此,石奶引依然保持低调,她的儿女们也都离开了大山,去外面寻找属于他们的机会,而石奶引则在家乡帮助照看孙子。 参考文献:[1]人民币上的人像由来[J].人民周刊,2016(3):70-70
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1987年,一位侗族姑娘因为长得太美,被印到人民币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31 16:41:00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