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李宗仁回国后曾委婉提出想担任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不过毛主席认为按照李宗

浅笑对风吟 2025-03-31 20:02:00

1965年李宗仁回国后曾委婉提出想担任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不过毛主席认为按照李宗仁的资历,应匹配正国级岗位,但从现实角度很难实现;而如果要给他一个副国级职务,就明显有些低了。因此,还不如不安排实际工作,让年事已高的李宗仁在家养老,按正国级标准保障其生活待遇。 李宗仁这辈子,真是个大起大落的历史活教材。1891年,他生在广西桂林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靠老爹教书勉强糊口。1908年,他考进广西陆军小学,开始接触军事训练,后来又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后,他进了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一步步在军队里混出头。1920年代,他跟白崇禧搭档,把广西地盘攥在手里,成了地方实力派。1926年北伐开始,他带着部队从广西杀出去,一路打到山海关,立了大功,也给自己挣了个国民政府高层的位子。 到了1938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他被派去第五战区当司令长官,负责台儿庄那块儿的作战。这仗打得漂亮,硬是把日军揍退了,歼敌上万,全国上下都振奋了一把。李宗仁也因为这场胜利名声大噪,成了家喻户晓的抗战英雄。不过,他不是那种光环加身就没毛病的人,政治上他也有自己的算盘,跟蒋介石关系一直不冷不热,互相猜忌得很。 1948年,他当上中华民国副总统,次年蒋介石下野,他顺势接了代总统的位子。那时候局势已经乱成一锅粥,他想跟对手谈和,但没谈成。1949年底,南京丢了,他借口治病跑去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开始了16年的海外漂泊。流亡那几年,他日子过得挺低调,基本就是个政治隐形人,但心里估计一直惦记着国内的事儿。 1965年,李宗仁74岁了,决定回国。他在美国待了那么久,估计是觉得落叶归根的时候到了。当时国内正值特殊时期,他回来也不完全是个人选择,跟国际国内局势都有关系。他一落地,就通过朋友放话,说自己还想为国家出力,提出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这想法挺实在,他觉得自己资历摆在那儿,干点事儿不过分。 可中央这边一合计,头疼了。毛泽东看了他的履历,觉得李宗仁这人,北伐有功、抗战有名,还做过代总统,论资历怎么也得按正国级待遇走。可问题来了,当时政治环境复杂,正国级岗位不是随便塞个人就能上的,操作起来太难。反过来,要是给他个副国级职务,比如人大副委员长,又显得有点寒碜,跟他过去的地位不搭调。毛主席那意思很明白:李宗仁这岁数和经历,要么给个名副其实的待遇,要么干脆别安排瞎折腾。 最后,中央拍板:不给他具体工作,就让他在家养老,但待遇得按正国级来。啥叫正国级待遇?简单说就是吃喝不愁,医疗有保障,生活上有人伺候,政治上也给足尊重。这决定听着有点“高高挂起”的味道,但对74岁的李宗仁来说,也算务实。他回国那年岁数不小了,身体也不咋样,真让他去上班,估计也干不动。 回国后,李宗仁的生活确实按高标准安排。他在北京安了家,政府给他配了房子、车、医护人员,日常生活有人照顾。按当时的情况,这待遇算顶尖了,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不过,他也没啥实权,就是个享受高规格养老的“荣誉嘉宾”。这安排听着挺体面,但搁他自己心里,可能有点不是滋味——毕竟他回来是想干点事的,不是纯养老。 没多久,他老婆郭德洁去世了,这对他打击不小。郭德洁跟他风风雨雨几十年,感情很深,她一走,李宗仁整个人都蔫了。家里没人照顾,他一个老头儿日子过得冷清。社会上有些人听说后,想去陪陪他,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1966年,他通过朋友认识了胡友松,先是请她当秘书,后来俩人处出感情,干脆结了婚。胡友松比他小不少,婚后挺尽心,照顾他吃喝起居,算是给他晚年添了点温暖。 李宗仁回国后的日子,表面上看挺安稳,但细想也有点落寞。他没实现从政的心愿,中央的安排虽然厚道,却有点“敬而远之”的意思。他跟胡友松结婚后,生活上多了个伴儿,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1969年,他得病去世,78岁走的,走之前也没啥大事儿发生,挺平静地结束了这一生。

0 阅读:1499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