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1岁高龄的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在说到新中国的国号,是否要用“中华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3-31 21:48:14

1949年,81岁高龄的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在说到新中国的国号,是否要用“中华民国”这个简称时,慷慨激昂,引来大家热烈的掌声。 1949年9月26日,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里,周恩来和林伯渠联名邀请了二三十位德高望重的革命长者齐聚一堂。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宴会,而是一次关乎新中国国号的重要讨论。 宴会开始前,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们手中收到的请柬上写着:"9月26日上午11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请出席。"当他们步入餐厅,周恩来令人关上大门,庄重宣布今天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新中国的国号是否要保留"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 此时的司徒美堂已经81岁高龄,刚刚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几个月前,他在旧金山收到毛泽东的亲笔信,信中写道:"至盼先生摒挡公务早日回国",邀请他回来共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大计。这位曾任中国洪门致公党美洲总部主席的华侨领袖,毅然离开了生活了近70年的美国,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在司徒美堂参与这场关键讨论之前,新中国的国号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若将时间拨回到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就曾提出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构想,设想用自由联邦制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随后的岁月里,这一构想几经变化: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瓦窑堡会议将其调整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为适应全民族抗战需要,又改为"民主共和国";直到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时,国号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1949年7月初,中共中央成立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开始正式讨论国号问题。在新政协筹备会上,毛泽东最初使用的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称呼。但这个国名引发了争议:雷洁琼认为太长;黄炎培和张志让提议用"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而张奚若则建议去掉"民主"二字,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理由是"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两字了,岂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 六国饭店的宴会厅内,周恩来站在前方,目光扫过在座的革命前辈们。他语气郑重地说:"今天请来赴宴的,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长辈。我国有句老话,叫做'请教长者',今天的会就是如此。"他解释道,在讨论文件时,大家看到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下面,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个简称存在两种意见,有人赞成,有人认为不必要。 最先发言的黄炎培表达了对保留简称的支持:"我国老百姓教育很落后,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个简称,是非常必要的。政协3年一届,3年之后,我们再来除掉,并无不可。"何香凝也表示:"'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结果,是用许多烈士鲜血换来的。" 当第三位发言者周致祥反对简称后,宴会厅里的气氛微妙地变化了。这时,年逾八旬的司徒美堂站了起来。 司徒美堂的声音坚定有力:"我没有什么学问。我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4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官国',与'民'无涉。22年来更被蒋介石与CC派弄得天怨人怒,真是痛心疾首。" 他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们试问,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是一个极其庄严的东西,一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要3年之后才改?" 司徒美堂引用了古语:"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仍然叫做'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我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一说完,大厅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马寅初随即站起来表示:"我完全拥护刚才司徒先生提出的主张。括号中的简称不伦不类,不像话,应该去掉!"张澜、陈叔通也纷纷表示赞同。 法律专家沈钧儒则从专业角度给出了分析:"如果有些群众还要写'中华民国',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必明令禁止。至于堂堂的三大文件里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大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如此。"他指出:"遍观世界各国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于立国文件上的其他简称。将来在行文上,用国家名义与别国订约时,也有不便。" 会议进行到最后,18位发言者中有16人主张不用简称,态度近乎一边倒。周恩来作了小结,表示会将大家的意见送交政协主席团常委会。

0 阅读:152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