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叶青见习记者栗鹏菲北京报道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投资界的经典格言正在公募基金行业残酷上演。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3月份全市场已有40只公募基金发布清盘风险提示性公告,其中16只产品已正式进入清算程序,一场行业大洗牌正加速上演。
清盘警报密集拉响
根据基金合同约定,当基金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时,将触发清算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清盘潮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涉及华安基金、博时基金等头部机构,以及淳厚基金等中小公募在内的近20家基金公司,几乎覆盖行业各梯队。
从产品类型来看,混合型基金是重灾区,在40只触及清盘的产品中占20只,比例达50%。
具体到基金公司,淳厚基金与博时基金各有4只产品触及清盘线,华安基金、农银汇理、安信基金、鹏华基金、德邦基金和华宝基金等机构也各有2—3只产品上榜。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轮清盘潮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短命基金”频现,多只成立不足一年的产品快速触及清盘线。以汇丰晋信慧鑫6个月持有期债券基金为例,该产品成立于2024年4月16日,但截至2025年3月19日已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距离其成立尚不满一年。农银红利甄选成立于2024年8月2日,基金经理姚晨飞(2023年9月首次管理公募基金)尚处新手期。
二是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失效,由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同样难逃清盘命运。以鹏华成长先锋混合为例,该基金由前宝盈基金明星基金经理陈金伟管理,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规模始终在清盘线附近徘徊,成立7个月未现明显增长。无独有偶,由从业9年的资深基金经理陈良栋掌舵的长城产业优选混合,自2024年7月成立以来,管理规模已从首募的3.62亿元缩水至不足5000万元,触发清盘预警。
中小公司生存空间受挤压
在此轮公募基金清盘潮中,中小基金公司正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考验。
以淳厚基金为例,今年以来已清盘淳厚稳嘉和淳厚稳悦两只产品,同时旗下包括淳厚优加回报一年持有期、淳厚中债1—3年政策性金融债等在内的多只基金接连发布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预警公告,清盘风险持续蔓延。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清盘对中小机构造成的打击尤为沉重。“单只产品清盘意味着前期数百万的营销投入付诸东流。但若维持‘迷你基金’运作,每年仍需承担50—100万元的审计、托管等固定成本。这种两难局面让中小基金公司进退维谷。”
为打破困局,淳厚基金正尝试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修改基金合同中的终止条款。这种“续命”做法在业内虽非首例,但反映出中小机构在规模萎缩下的求生本能。Wind数据显示,淳厚基金旗下26只公募产品中,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已有10只规模跌破5000万元清盘线,占总数的38.5%,公司整体规模也仅维持在231.42亿元。
多重因素导致规模缩水
当前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的清盘压力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市场与行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位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揭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市场持续震荡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上海某中型公募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权益类基金业绩普遍承压,导致赎回压力加大。特别是行业主题类产品,受板块快速轮动影响,规模波动更为剧烈。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基金维持规模的难度大幅提升。
其次,“赎旧买新”现象仍未根本改变。尽管监管层持续规范基金销售行为,但部分渠道仍存在引导客户赎回老基金认购新基金的情况。某银行系基金公司渠道经理透露:“部分银行网点对新基金销售考核权重较高,客观上造成了资金‘搬家’。”
第三,同质化竞争加剧马太效应。截至目前,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超过1.1万只。但资金持续向头部公司和明星产品集中。在这种竞争格局下,缺乏特色的产品很难获得投资者持续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因素对中小基金公司的影响尤为显著。《华夏时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公募长期陷入“左手发新、右手清盘”的恶性循环。即便成功发行新产品,也难以实现规模的持续积累和产品线的有效扩充。
行业转型阵痛中的新机遇
尽管当前清盘压力较大,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必经的阵痛期。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成熟,未来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首先,产品布局将更加精细化。头部基金公司或将收缩战线,逐步清退同质化产品,集中资源巩固在主动权益、固收等传统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中小机构则需另辟蹊径,重点布局量化投资、固收+、细分赛道ETF等特色产品,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找生存空间。
其次,商业模式将向“投顾驱动”转型。传统的“重首发、轻持营”的销售模式将逐步让位于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投顾服务。
最后,行业并购重组可能加速。参考海外市场经验,未来5—10年或将出现更多中小机构之间的合并案例,以及大型金融集团对特色中型公募的收购。